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 微澜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06:46 被阅读6次
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出身于“书香门第,诗礼人家”,自其向上历代都是饱学之士。

据传说,王阳明的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出生前夕,他的祖母梦见有仙人于云头抱子相送,惊醒时恰闻他生时啼哭声,告其祖父,遂给其取名云,其所生之地为瑞云楼。

王阳明五岁了还不会说话,家人很是着急,请了好多名医,都没有好转。有一天来了一个和尚,对其祖父说:“都是因为泄露天机引起的。”他的祖父就给他改名王守仁,字伯安。说来神奇,名字一改,王阳明就开口说话了。

六岁时,王阳明就能背诵他祖父读过的书。祖父问他不识字是怎么背下来的。他说只是听祖父诵读过就背下来了,其天才的程度可想而知。

十一岁时,祖父和众好友相约作诗,众人还没等想好,王阳明已经先写了出来,而且写得非常好。其他人以为是死祖父代笔,就又随机出了个题目,王阳明马上就随口吟出,众人只有惊异赞叹,心悦诚服。

有一次王阳明在街上遇到一个相士,告诉他将来他会成为圣人。从那以后王阳明立志做圣人。他曾问他的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他的老师回答“读书,登第,做官”。王阳明却说学做圣贤才是人生第一等事。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志向。

在京城住了一段时间,他就外出游历到居庸关以外,了解关外的地形和边寇的情况写成《边务八事》。相比起关内的盗匪,他更重视边寇带来的隐患。他和胡人学习骑射,希望有一天可以为国效劳,抵御外侮。

王阳明十七岁大婚,在大婚当天新郎却不见了,吓坏了一众当事人。原来王阳明厌烦了热闹,出去躲避,走到了天柱宫与一个道士相谈甚欢忘记了大婚的事情,直到第二天被人找到才想起来。

王阳明和几个长辈在一起研究八股文,白天研究八股文不太上心,总是利用晚上时间学习经、史、子、集。他说研究八股文只是为了应试,而经、史、子、集才是真正的做学问。从圣贤书中,他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就勇敢的改正。

王阳明两次考试均未高中,与他一起落榜的人都感到羞耻,王阳明却道,这有什么可耻的,诸君以落第为耻,而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其胸襟之宽广可见一斑。

有一天京城出现彗星,在古代彗星主刀兵,恐有边寇作乱。朝廷震动,皇帝下旨求言。王阳明根据以前在关在探查的结果上书《边务八事》,可以未被采纳。

王阳明曾经有一段时间沉迷于求仙问道,沉迷佛事,沉迷于任侠、骑射。任性所为,宗旨无定。学业既是复杂异常,信仰又是朝迁夕易。后来又回归圣贤,做起了华美的文章,过一段时间,又有所悔悟,认为自己是不对的,于是上疏请病假,回到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

闲来无事,他就修习道家的引导术,据说能够预测未来,连他的朋友什么时候来,来几个人,走哪条路都能算出来。过了一段时间,他觉得引导术不是正道,于是又放弃了。想要远离世间又舍不得祖父和父亲,又过了一段时间,终于大彻大悟了。从此放弃以前的种种,开始研究哲学。

大悟之后,又借山东乡试的机会,将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门人弟子逐渐增多。武宗即位,重用刘瑾,不理国事,王阳明上疏请求清除刘瑾,被武宗杖责,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途中遭到刘瑾派来的刺客刺杀,侥幸躲过。到达龙场后,收了很多弟子,并且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后来刘瑾伏诛,王阳明官职一升再升,被王琼推荐剿匪,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之后又多次平乱,扑灭了宁王谋反的叛乱。王阳明多次想要辞官回乡,都没得到允许,就连祖母去世时,皇帝都没同意。期间“王学”的影响逐渐扩大,王阳明的门人弟子也越来越多,他在各处讲学,来听的人多得没地方坐。

57岁时,病重,在返回家乡时,一代理学大师与世长辞。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临终遗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tg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