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和一些学生聊天,我发现这些学生个个都是饱读诗书,而且接受了更为广阔更为先进的思想的洗礼,所以说起话来,要思想有思想,要表达有表达,要技巧有技巧。但说到前面写过的作文,材料是关于第一个农民节的,都很无语。
原材料如下:
2018年6月21日,国新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表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时节,全国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当其时。
要求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述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章,或针对怎么过中国农民丰收节,写一篇文章,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这样的题目,打眼一看,满满的正能量,体现了主流价值观的良好导向,即考生必须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关注国计民生,才能写好这样文章。
我们来看看这则材料。关键词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词今年上半年提出(也可能早已提出,恕我孤陋),下半年就在全国各地变为现实。我的家乡就由政府出面,各相关单位大张旗鼓,搞得轰轰烈烈,各级各类媒体做了追踪报道。这是响应政府号召,体现我国力提升的重大举措。
但我以为以此作为作文题,让学生像一个亲历者一样记述农民节的过程,或者像一个某级官员阐述一下怎么过农民节,有些太为难学生了。刚一见此题,我就隐约有一个预感,这不是逼着孩子们说瞎话假话套话空话吗?且不说农民是否都丰收了,即便是都丰收了,有几个高中生在农民节的当天去过现场?99%以上还不都关在学校里?高中生的生活和身边的事就是学校和家庭琐事,家里有没有几亩地有几间房未必清楚,家里具体有什么营生更是不关心,这就是现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且是第一个农民节,前所未有,学生没有一点生活体验,只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说是发挥联想和想象,比的就是看谁说假话的功力深厚。况且联想和想象是想发挥就可以发挥的吗?那是需要一些必备的条件的!或者要学生像一个道貌岸然不学无术的官员,说着官话套话,对如何过农民节指指点点?
我不知道出题人是咋想的,大概是想跟着2018年高考作文的路数走,貌似做到了,但雷人的鸡皮疙瘩掉了一地——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此不接地气的作文题让学生很是无语,尤其是那些思想深刻知识丰富的学生。倘若没有读过几本书,不曾对生活做过深刻的思考,那倒还好办了——不就是编瞎话吗?胡乱编造的功夫还是有的,不需要多少技巧,胡诌乱扯几句交卷了事。而那些真正有学识思想的学生可就没这么轻松了,因为他认真。可是他哪里知道,这样的一个题目,岂是认真就能做好的!
我为作文教学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弥漫着的飘忽不定的风气而忧虑,为孩子们在这样的风气笼罩下学说话学做人而忧虑,但愿我不是那个杞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