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抽空看完了《文心》《写作这回事》这类关于写作之道的书。在感受这些大人物们是如何看待写作的同时,平时也会留心周围朋友是怎么看写作的,还会看些时下比较流行的写作书籍。今天就在简友空间里看到一篇文章,是谈粥佐罗写作之道。
看完了简友关于粥佐罗谈写作之道的文章,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是针对我自己存在的问题。
我没有看过粥佐罗的书,但我听过他的音频节目。他分享了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观点,他认为文章写得好的人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不断地写不断地阅读,而写不好文章,甚至连笔都不敢动的人各有各的理由。我只记住了三点自认为有价值的。这三个观点正戳中我的软肋了,也是我不敢写,写不好的原因所在,一个是“完美主义”,另一个是“自嗨型”写作者,还是就是“我以为”
先说说“完美主义”,这类型人为自己的懒惰找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他们总感觉自己读的书不够多,等再多看一些书后再动笔写。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话说得没毛病,但这世间那有那么多堪称完美的事,我们渴望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能的事。写作也是一样,那怕是创作大师们大多都是一边写,一边发现存在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制定出解决之道,想一蹴而就那是不可能的。我之前也有过类似的“完美主义”的想法,总觉得自己输入量不达标,还得继续努力,但结果越是那样想越不敢动笔,不敢写。时间不等人,一拖再拖,周而复始,结果只能哀叹自己不是写作那块料。
再就是“自嗨型”式的写作,很多人写了十多年的日记,他们的写作水平不见得多高,主要就是写作时只顾“自嗨”,写完后不看、不读、也不修改,更谈不上与别人交流,听取意见了。很明显我以前也那种自嗨型的写作的人。只要是自己还想提升自己水平,就得抛弃自嗨式的写作方式,做一个开放型写作人,和大伙儿互动起来。
粥佐罗还讲道,不要“我以为”,我以为读者会喜欢,我以为读者会跟着我的节奏走…… 初学者写出来的文章没有考虑读者的感受,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是我认为好的东西读者也会认为它好,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待。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时我们要换位思考,从读者角度出发,或者干脆把你写的文章发给周围的朋友看,让他们给点建议,指出不足之处。
平时很多朋友都会对我说,你要多读经典,多读大师的作品,没必要把时间都浪费在那些不知名之辈身上,他们认为大师级别的人物写出的作品是经过长时间沉淀,是得到人们认可的。这固然没有错,但也不可否认平常人的观点就毫无价值,也不值得去借鉴。但凡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都是值得拥有,值得学习,而不应该受他人所左右,我认为粥佐罗说得有道理的地方自然会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