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段时间让人特别痛心的“35岁女医生被逼自杀”事件,一段别有用心的剪辑视频,一些个不负责任的网络推手,一大波被“所见”蒙蔽了双眼的键盘侠以及站在所谓的道德知道点的批判家们,他们口诛笔伐,尽情抒发着自以为善意的道德的舆论。
然而,这一切,在当事人安医生不堪卷入舆论漩涡选择自杀后,真相才彻底浮出水面,一时间,所有的舆论一边倒, 之前攻击安医生的人,纷纷调转矛头,跑去攻击孩子家长。
只是,对于安医生的家人来说,舆论已经不再重要,人不在了,留给家人的除了悲痛还是悲痛。
如果事情不是自己所见,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如果事情没有深入了解,不要轻易进行传播。
时下,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兴起,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来制造舆情以满足自己一时之快。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如果大家都对自己打出的每一句话都存有一份敬畏之心,那些被网络暴力带来的悲剧就会少之又少。
如果当时大家在看到这段别有用心的视频时,能够持有这样的态度,别有用心者就不会得逞,偌大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当然,现实生活中没有如果,悲剧已然发生。我们除了唏嘘感叹之外,是不是还应该从中看到些什么?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如果不是你所见的,或者就算是你所见但是看得并不真切的,就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慎重的、踏实的、负责任的态度,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为人处世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以上这段话来自《钱文忠青少年国学》,钱文忠,最年轻的讲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师从我们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钱文忠青少年国学》孩子的国学书,亦是父母的明智书《钱文忠青少年国学》根据钱文忠讲《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玄奘西游记》、《论语》、《墨子》、《资治通鉴》等众多发布以及未曾公布的故事汇编整理。
正如本书作者钱文忠老师所言,“国学是一门历久弥新的学问,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学校也将国学纳入了教学学科。
我手上这本《钱文忠青少年国学·睿智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为如下四章。
见贤便思齐: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你要马上就下决心,要发这个愿,要有这个志向去赶上他。即便相距还很远,也要立下一个长远的规划,逐渐地赶上他。
这一章节,主要讲了德学,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习,智商是一方面,条件是一方面,而这些却不是学有所成之关键,真正成功的人,靠的是努力学习的态度。
实践出真知:任何知识都需要自己去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别人的知识你可以学习,但是如果不去实践,终究不是你的。一个人必须趁着青春年少努力学习。
而对于学习,现在很多人,不单单指孩子,我们成年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看一本书,刚看个开头就觉得没意思,于是便丢下了。而这便是所谓的“杀书头”。“杀书头”对孩子来说,会使其养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不利于养成持之以恒的毅力。
读书多而不精不熟,不如读书少而精熟。书,读透了才是你的。
勤学始成才:“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披蒲削竹”、“挂角读书”等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勤学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捷径,埋头苦读是学习唯一的出路。珍惜时间,抓紧有限的时间学习。
还记得学生时代,每每到快要考试的那几天,好多同学都恨不得熬通宵,临时抱佛脚得来的知识,来得快去得更快,通常在考完试丢下笔的一瞬间,忘记了所有强记的知识。
学习不需要“假计划”,勤奋的精神永远是宝贵的。
教育有学问: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为人父母都习惯了将所有好的东西和资源,都紧着孩子。这也是造成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与感恩的绝大部分原因。
古有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孟母大义感人的故事。更有伤仲永的无知父母,最终误了孩子故事。
孩子的超强模仿力和可塑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成长,所以孩子要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钱文忠青少年国学》中,每个章节又用好几个小故事向我们阐述读书为人的道理。
而在每一篇小故事后面,都会有原文和解读,还会链接一首相关的诗词,诗词后面同样加注了译文。不仅如此,钱文忠老师还携手小学、中学语文老师注解考点,让读者小朋友在课外阅读中备战各类考试。
《钱文忠青少年国学》不仅是青少年的国学书,也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学习如何立身而后教子的一本明智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