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人物春秋唐风宋韵
想用《兰亭序》陪葬,唐太宗是怎么哀求儿子的?

想用《兰亭序》陪葬,唐太宗是怎么哀求儿子的?

作者: 史壮宁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15:24 被阅读15次

    不管后世有多少种说法和猜测,唐以后就没有人再见过《兰亭序》的真迹,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么,唐太宗因为极仰慕王羲之的书法而要把《兰亭序》带到棺材里,也是极有可能的。

    有几种史料都记载,唐太宗为了他的黄泉路上不寂寞,死后把《兰亭序》的真迹带走了。谁也阻挡不了,天下都是人家打下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况这王土之上的东西?

    唐人何延之著有《兰亭始末记》,此人为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生平其他事迹无考,但其中关于《兰亭序》的下落却写得言之凿凿。

    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序》,真是下足了功夫。他获知王羲之的七代孙智永出家做了和尚,临死前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知道这是人间至宝,当然深藏不露。为此,唐太宗不惜采用坑蒙拐骗的手段,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与辨才接近,伺机骗取了《兰亭序》。辨才受刺激太大,积郁成疾,一年后即含恨离世。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之后,大喜过望,命弘文馆拓书名手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及诸王近臣,而当时的书法巨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也有钩摹本传世。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幸玉华宫含风殿,谁知道才52岁的他已经走到人生边缘。临死前,他对儿子高宗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

    这话说得真有哀求的意味,先用了一个“求”字,父亲对儿子用这个字,应该说是极尽谦卑之意了。毕竟,自己死了江山是儿子的,《兰亭序》也本该是儿子继承的,何况他也那么喜欢!再说,自己两眼一闭,人家听不听你的话,会不会把《兰亭序》给你放进棺材里,也在儿子的一念之间,他要不放,你还能再醒过来收拾他?

    用了一个“求”字且不说,接下来还得给儿子戴高帽子,说,你是那么孝顺的一个孩子,这是老爸最后的一点小小的心愿了,你就忍心违背我的愿望吗?

    这几乎是声泪俱下了。谁能想到,一生叱咤风云的唐太宗临终前为了极珍爱的《兰亭序》,竟有小女人情态,也真是太难为他了!

    最后,就是眼巴巴地看着儿子,问:“汝意如何?”想让儿子当即就表明态度,这才能安心地闭眼走人。

    高宗这时候哪能说二话呢?当然是“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

    于是,高宗专门做了一个玉匣,装上了《兰亭序》,郑重地放进了他爹的棺材里。唐李绰著有《尚书故实》,可与此文印证,“尝一日,附耳谓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

    何延之自叙游会稽时,亲耳听到辨才的弟子92岁的玄素说及此事,是谓此事“信而有征”。

    事情至此本该结尾了,但后来因为一个贼,《兰亭序》又有了更诡异的走向。

    五代时的耀州节度使温韬乃是一个盗墓狂魔,他曾经掘开了昭陵,据传是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并没有指明是《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有关收录的任何记载。

    于是又有猜测,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并没有那么孝顺听话,他把真迹调换了,跟着李世民走的只是一个摹本,真迹则陪葬在他和武则天的乾陵之中。

    人算不如天算。宋代蔡挺还有一个说法,《兰亭序》没有为谁陪葬,当时被李世民的姐妹用摹本调换,真迹就留存在了人间,那到底留在了哪里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用《兰亭序》陪葬,唐太宗是怎么哀求儿子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ew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