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背后的背后

作者: 贝小喵的读写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0-03-27 18:41 被阅读0次

    又一次开启【早起+晨练】习惯的建立。不知道已经是第几次了。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不自律的人,是个固执的人。不然,为什么改变自己、建立新的习惯于我而言就那么难呢?

    这次的第N轮早起习惯建立始于前几天听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姑娘的经验分享。爱屋及乌,于是,开始行动。

    我太了解自己了,想成功的把自己从床上早一点拽起来需要一点点的外力。

    买了一个月的芭蕾网课月卡,这次为的不是课程质量如何,冲的是每天10点的早课和一周两次8点的早课。想着有一节喜欢的课在等着我,起床的动力也许会增加那么一点点。

    也许有人会觉得,10点,那还叫早课吗?确实说来有点不好意思。但是赖到九点爬起来,煮杯咖啡,吃点东西,感觉也就一眨眼的功夫,才发觉已经10点了!这也是为什么疫情期间,我又一次痛下决心要早起的原因之一。时间真的是眼睁睁的被浪费掉了。

    第1天,成功参加8:00的早课。

    浑身的筋骨都没苏醒过来,但是想着自己居然爬起来了,大大的表扬一下自己。9:00时,也就是平日里我起床的时间,一节课已经收获到了。虽然接下来同样的是煮咖啡、吃早餐,但是,内心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原来,我是喜欢那个勤奋、充实的自己的。

    第2天,参加10:00早课。

    8:30努力的爬了起来,先在床上练了五分钟晨间瑜伽(具体细节一会儿再说),然后喝咖啡吃点东西,收拾利落等待早课。

    感觉时间安排刚刚好,不紧不慢,符合我慢悠悠的生活习性。唯一需要努力的,就是在8:30义无反顾的把自己拽起来。

    第3天,目标是继续参加10:00的早课。

    昨天睡得有点晚。8:30,有干眼症的眼睛感觉很干涩,强行扒开眼皮,眨了几下,眼睛终于感觉到一丝的湿润。但随即意志力极速下降,又闭上了眼睛。几分钟后,强迫自己再次睁开眼睛。

    拿起手机,本想着打开音乐,练习五分钟晨起瑜伽,却莫名其妙的想起今天要买的一个东西。于是大脑瞬间掉进自动化行为模式中,等意识到自己走神了,已经8:50了。

    快10:00的时候刚刚吃完早餐。本可以直接进入课程,但是这么迅速的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一个状态似乎不是我喜欢的方式。于是干脆静静地坐一会儿,思考了一下自己今天的早间状态。

    ⏸ 有些事其实没有看起来那么费力。

    就像睁眼那一瞬间。我承认,自己的干眼症会把眼睛的不舒服与疲倦误认为是身体的疲惫。其实,今早睁开眼睛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真的不是我没有睡够。只是眼睛闭了一宿需要些润滑了。眨一眨就好了。

    《自控力》一书中也曾指出,大脑经常会向我们发出虚假的疲劳信号,这就需要我们仔细甄别,这种疲劳感是否是真实存在的。

    ⏸ 手机绝对是打岔神器。若没有早起无意识的刷手机,耽误了时间,自己是完全可以像昨天一样,准时参加早课的。

    但就如很多自律达人都会告诉我们的那样,远离手机,或者把手机锁进抽屉里,尽量避免打扰及分神。没错!大道理谁都懂,但是远离手机这个动作本身也是需要动用意志力来管理的。

    那么我们要探索的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手会不自觉的去抓手机,我们潜意识里到底需要什么?

    我需要什么?

    我不是个很在意网络社交的人,但是我经常会不自觉的去刷一下微信,看看有什么新的留言。这个下意识的动作每天应该会浪费我不少的时间。那么,我的内心应该是渴望有些社交互动的,我不付出太多时间在社交上面,并不代表我不希望收到社交互动信息。

    原来,我有些孤独。

    另外,我抱着手机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购物(食物及日用消费品),在搜索要购买的东西。借由购物,让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个主妇,持家的价值。

    因为我在其他方面的价值感很弱,才会刻意强化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价值与重要性。

    从客观的角度讲,手机和互联网社交媒体激活了我们大脑中的奖励系统。研究表明,当大脑的奖励系统受到刺激,便会产生多巴胺,让人有一种“我想要的感觉”,继而引发行为。但要说明的是,这种奖励带给我们的是渴望,而不是快乐,同时,也会带来压力。

    ➰ ➰➰ ➰ ➰ ➰➰ ➰

    分析完了拖早起后腿的因素,再来看看那些有帮助的行为。

    我一直对瑜伽不得要领,对晨间瑜伽自然也有些排斥。因为看到的都是把自己拧成麻花状的瑜伽动作。

    直到听到Allison,这个坚持早起、坚持晨间瑜伽好几年的姑娘说,“我的晨间瑜伽其实就是几个简单深长的呼吸,外加几个简单的拉伸动作” 。这么简单?仅仅是呼吸与拉伸?这个我可以做到!

    当目标看起来不再遥不可及,我们的行动力便容易被激活。

    于是便有了上文提到的五分钟晨间瑜伽。

    当不再执着于体式与动作的名称,当目标就是在起床前伸展一下,当只需3-5分钟就可以在任务栏里打个勾,坚持下来似乎就不再那么困难。

    虽然从开始到今天才短短三天,但是在起床的那一刻,当身体慵懒、僵硬时,在柔软的被子上(地上的瑜伽垫又硬又冷)做几个自己力所能及的简单动作,哪怕仅仅就是躺在床上,把双手伸向头顶,像伸懒腰那样拉伸一下自己,就真的感觉好舒服。

    不用去想什么拜日式一共有几个动作,下一个动作是什么;不去管上犬式要做几组;就跟着身体的感觉好了。几分钟,不用很长时间,身体便苏醒了。

    如果能让身体开始惦记每天的晨间瑜伽,也许她就会帮助我克服起床困难症。

    ➰ ➰➰ ➰ ➰ ➰➰ ➰

    很多人会告诉你早起怎么怎么好,是5:30起还是5:00起好。务实的人则会告诉你,早起真的很难,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比如,每周把闹钟提早15分钟就好。

    对于我这个起床绝对困难户来说,只能慢慢来、从小小的一步开始做起。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每两周一次,把闹钟调早15分钟。

    但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简简单单的看事情的表面。

    仔细反思了一下,在孩子正常上学的日子里,我其实是早起一族。每天6:30闹钟响起,然后和自己斗争20分钟,爬出被窝。

    不去pk疯狂的五点起床族,6:30已经挺早的了。送走孩子,时钟才指向7:15,这个时间开始一天的工作并不算太晚。

    但为什么我经常会觉得一上午一晃就过去了,似乎并没干什么“正事”?

    所以,所谓早起,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早起的目的是要更好、更高效的利用好时间,趁早安排好我们要做的事情。

    试想,如果你是一个晚睡晚起的人,但是你的每一天都很充实,要做的事情全都井井有条的完成了,你会去纠结要不要早起吗?当然不会。

    当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试图养成早起的习惯时,我们对抗的是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

    没有管理好时间,才会觉得从7:15开始的一上午没做什么“正经事”。

    说到时间管理,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误区: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就像上学时一节课接着又一节课,把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的才是好的时间管理。而这其中的那一件件事,则应该是“正经”的,有意义的。比如:读书、学习、运动、工作、社交等等。

    当我觉得一个上午没做什么“正经事”时,我都做了什么?

    慢慢的煮咖啡、吃早餐,没有咖啡的早上是不完整的;

    扫地、收拾房间,我喜欢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持洁净;

    刷手机东看西看,这我承认,这是个我一直想改掉的坏毛病,但其实和身边的人比起来,我已经看得很少了;

    在阳台上晒晒太阳、发发傻,照顾我的小花园里的花花草草,看着满阳台的绿色,总会觉得心里很平静;

    读一会儿书,但不是产生心流的那种,因为不够专注。

    听起来这些事不足以填满一个上午,但是,我实在想不出我还做了些什么了。

    你也许看出来了,我挺没追求的,喜欢安逸的小日子。如果能接受自己这个样子,我应该是幸福的。但我之所以觉得自己没做什么“正经事”,为此还挺焦虑,一门心思的想早起,正显示出了对自己状态的不满。

    内心渴望宁静与安逸,但是头脑却觉得不应该这样没有追求。毕竟,生于忧患,死于安逸的道理谁都懂。再安逸的人,你让他一整天都悠哉游哉,他也会有厌烦与无聊的时候。谁都需要劳逸结合。在我心里,劳便是要勤于读书与写作。如果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在一天起始的时候就先完成,那我们的自我感觉是不是就会好很多呢?我试过,真的是这样的感觉。

    正所谓先做重要的事情,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在脑海里勾画一下这样的场景:早起,几分钟的晨间瑜伽舒展一下身体,然后捧着一杯咖啡开始读书,做笔记,记录下脑袋里闪现出的那些话题...... 似乎完美的一天应该是这样开始的。

    但那么多“简单”的事,却“做不到”,难就难在事与愿违上。为什么?

    心理学告诉我们,其实是潜意识不愿意这样做,才会体现在久久迈不出行动的步伐上。如果,改变一个习惯,依靠的只有意志力,而非内心的动力,会怎样呢?《意志力》这本书里的研究发现告诉我们,意志力就像人的体力一样,总有枯竭的时候,有强的时候,也有弱的时候。那么,我们应该考虑一下了,靠着意志力来扭转习惯,能坚持多长久?除非在意志力耗尽前,我们就已经成功的把这个新的习惯建立起来了。

    我倒是倾向于多问问自己的内心,挖掘一下潜意识,为什么我不想改变?为什么我不想做得更好?为什么我不能做到更好?

    有时候,和内心达成一致,或者说和内心和解,比起探讨几点起床,对我们长久的幸福更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早起的背后的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jr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