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在镇中心小学的房子里,没有自来水。
吃饭的话,在村小里可以吃到一餐中午饭。丰盛是丰盛不到哪里去的,但是周周有肉,餐餐有辣椒,不过如此。最心心念念的,是老师做的鱼,鱼汤,小餐鱼,味道极其鲜美。问过,为什么鱼如此好吃,得到的回答一是老师厨艺好,二是鱼好。鱼好的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这个镇的地理位置了,该镇地处江的下游,城市的边缘,渔业资源丰富。用校长的话来说,就是这个鱼没有杂味,吃起来就能体会到鱼的鲜美,不需要过多的佐料,盐与酱油的简单组合,加以辣椒的点缀,食得此味,舌而无憾。还有一道菜,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搭配,白萝卜,五花肉,小米椒。这是一个炖萝卜汤,在我的认知里,汤里是不放辣椒的,所以最开始看到的是很疑惑,一口萝卜下肚,是惊喜。这萝卜入口即化,汤汁蕴藏在萝卜中,肥肉软烂而无腥味,丝毫不腻,汤里点点的辣味是这道咸汤的点缀,而这一口汤,是实习生活的点缀,最后的萝卜皮搭着大蒜须与柚子皮,组成一道辛奇的凉菜。这个老师总是能出乎意料,利用不充足的物资,不充足的经费,打造了一道道“珍馐”。最无法割舍的就是这里的吃了。一起吃饭的人,给我做饭的人,吃我做饭的人。当然说到这里只解决了中午这一顿。
晚餐呢,是在镇小和其他老师一起吃,我们是轮流做饭,谁做饭谁买菜。但是晚上的买菜经费就只有十块钱,而吃饭的人有4-7个人,于是怎么买菜又成了一个学问。通常来说,下午的菜要稍微便宜一点,所以给了我一点点可操作的空间。般轮到我做饭,逃不掉的是胡萝卜,胡萝卜便宜,2块钱能买三个,切丝儿能炒出一大盘,再一个苦瓜也是常客,苦瓜的处理起来也比较简单,吃起来也比较爽口,包菜、大白菜、土豆、西红柿、鸡蛋的都是我的选择。对,没有肉。怎么把素菜炒的好吃,在我看来,无非是蒜与小米椒爆香,把食材倒入翻炒,生抽提味,适量的盐就可以了,我也是这么做的,当然反响也还是不错的。工序复杂一点的就是苦瓜需要用盐杀一下,这样苦瓜不会好苦。其实生苦瓜的那个味道真的好好闻,也算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喝苦瓜汁了。
早餐的话,最开始作息还算正常,还能有时间去买一碗拌米粉,然后骑车(教办给我配的电动车,第一天就花了160修车)去学校,这个拌米粉有很浓的类似胡椒粉的味道,有一次在那家店吃一个鸡蛋汤,属实不对胃口,鸡蛋都化了的鸡蛋汤口感是绝对不好的,不过汤里有党参和枸杞之类的中药材,别有一番滋味。另一家的汤比较好喝,但是我只喝过一次,因为他店开在坡上,坡上不好停车。入冬后的早餐变成了馒头茶叶蛋与奶。
那家用中药做汤的店,不单单有早点,还有炒菜,水煮(类似于麻辣烫),油炸。男主人是贵州来的,女主人一家人是小镇的本地人,每每去店里的时候,跟他说方言,总是用普通说好,给我一种他没听懂得感觉。总是傻傻得再重复一遍,或者在心里重复一遍。镇上的店并不多,去的多也就这一家,种类相对来说更多。时不时吃完饭后,在卧室里看了会儿剧后,就去店里吃点什么。炒田螺,用了很多大蒜,辣味也是来自于粉状物,比较咸,有比没有好,水煮就是火锅底料加味精以及鲜味粉勾兑出来的,但是馋起来不管那么多,也追求不了那么细致。吃的最多的还是油炸与炒粉,油炸里这家店的精品不得不说鸭边腿,十块钱可以买一整个鸭边腿,配上店家秘制的涮料。虽然内部有点腥味,但是外皮被炸得酥脆,咀嚼起来挺有味道。
虽然选择不多,但总算能填饱肚子,毕竟周末还得回家的不是。说起回家,那是一个漫长的路,最初的时候,住的地方到车站就是7-8分钟的脚程,后来修路,去到车站要走半个钟。
有的时候,自己会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太好,虽然发电站的烟囱一直往外冒烟,会造成污染,然后吸入身体里,对身体不好。但是我觉得,烟囱在那里还挺好看的,给我一种美感,它在阴天雨天艳阳天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我心理那对烟囱是把它当成诗意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归属感,因为不好介绍那个地方就说发电厂边上,于是烟囱成为我那一段时间的代名词,无论走到那都会提到烟囱,那是某个阶段独特的事物在某人身上的集中反映。于是每天看烟囱,看烟的走向成了一种乐趣,云深的时候,若隐若现的。唉到现在我都想看看烟囱里面是什么。
在乡下我也烦过,也质疑过,也懊恼过,也后悔过,后来选择适应。看着那江水滔滔不息,观察它的水位。鸡犬相闻院落,在水塘里晃荡的蛋鸭。田园中收割的机器,门前晒谷的人们,村口收谷的车辆,数钱的笑脸,这不就是农村最淳朴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