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
前面讲了《露天电影》第一小节,我们把它认为是开头。如果我们单纯分析第一句话,把它当作开头也是可以的。怎么理解都可以。
简单总结第一小节,就是秦山原要去海陵,然后半路下车,所以我们可以把第一小节概括为“半路下车”。那么他为什么半路下车?是因为他要撒尿,然后就发现了“扎下”这两个字。他想去扎下,于是就半路下车了。
假设第一小节是我们自己写的。那么接下来第二小节会写什么?按道理来讲,接下来秦山原肯定就是去扎下。去了之后,如果是旅游的话,再逗留那么一两天,又吃又喝,然后再离开。可能会沿着这样的一个方向去走,不管后面三四五六七是什么,我们第二步肯定要写到进村子,进村的场景这个情节是必须写的,从逻辑方面来说,肯定要写。
影视作品也好,其他文学作品也好,都涉及到必须要写的场景。比如,写抗日期间主人公偷偷地回到自己的村子时,都是在月下或者说翻墙进到自己家里等等。这种场景是必须要写的。我们说写东西要简洁,但是也必须保留它要写的部分。所以进村子是必须要写的。
那么这种日常性质的、必须要写的,应该写什么,或者是怎么写?我们通过这个小说具体分析一下。
二、细节
要去的地方叫海陵,一个挺大的镇子。但秦山原决定在这个叫扎下的村子停下来。
他的目标原本是去海陵,结果中途下车去了扎下。那我们就奇怪了,明明前面已经提到扎下,为什么还要加上这句话?我们再认真读一下,就会发现前面并没有说秦山原这个文化人要去哪里,这样就有必要把前面没有讲的信息给补充一句。补得很好,而且顺带指出了扎下是个村子。
前面提到扎下,这就叫“铺垫”。那么,铺好垫子了,后面还要把它怎么样?要把它勾回。也就是说,前面放下一条绳子,后面一定要把它拉下来。所以要写“秦山原决定在这个叫扎下的村子停下来”这句话。
他一路甩着鞋子上的泥,来到界碑下,蹲下来用手指在泥地上写“扎下”两个字,然后和碑上的字比较,已经不像了。
这个细节是非常好的。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他会“甩着鞋子上的泥”?因为前面说,天下了蒙蒙细雨,他站在雨里,然后撑着把伞上厕所,他的鞋子肯定会被雨给弄湿,并且会沾上泥。所以这不是一句废话,不是随随便便写的。
为什么要从“界碑”开始写?扎下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十五年前的世界,是他曾经的荣誉。如果利用仙侠来理解的话,“界碑”是个载体,通过它这个形式进入到扎下,从一个外部世界进入到内部世界。正如哈里波特的魔法学校,他是怎么进去的?是在火车站的月台进入到魔法世界的。“界碑”也是秦山原进入到十五年前那个奇特世界的“按钮”。
“蹲下来”从逻辑上来说用得准确。界碑一般不高,他只能蹲下来写。
那么“扎下”这两个字写在哪里?你不能写在天上吧,不可能写在空气里面,只能写在泥土上面,而泥土如果是硬的你也不好写,只有在下雨后变得柔软的泥土上写字才会有痕迹存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这样的描写是准确的。
另外,为什么他起初看到扎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没有直接写?这个就涉及到当时的场景,当时是司机在催促他,所以他只是看到这个地方,没想起来也没有那种心境来写。而他下了车以后,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此时的他就能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到扎下这个世界里去。
“已经不像了”表达或暗示了一种今非昔比。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到了结尾,要注意体现一个人物性格的变化、成长,这是我们写小说时要考虑的。
他扳着指头算了算,十五年。如此漫长,足够把头发一根根地熬白。
如果我们来写,很可能会这么写:他已经离开扎下十五年了。我们写的,是一种叙述、介绍。而作家这么写,是一种画面的呈现。这给我们的启发是:要通过动作、场景来呈现要表达的意思,减少叙述性的描写。
“扳着指头算了算”,成年人是不会用脚趾来算数字的。
用白头发来写时间,也是常见的。“熬白”,有一种分量感,写得鲜活。
秦山原掏出一根烟,打火机怎么也找不到,口袋和包都翻过了,可能丢在车上了。
这种阻碍、迟滞的写法,从主题上表达了这段旅程的不顺畅,暗示整个过程的不顺。
他叼着没点上的烟往村庄里面看,先看见一只鸡沉重地穿过空街面,羽毛被雨打湿。
为什么先看到鸡?说明了他是一个落汤鸡的倒霉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环境来暗示主人公的形象。
然后是一个挺着肚子的小孩,他看见了秦山原的花伞,接着才看见伞下的人。
小孩挺着肚子,符合小孩的特点。为什么不写小孩的头发、眼睛等外貌?秦山原的外貌也没有描写。说明写人物就要抓住主要特征来写,如,写瘸子要写一瘸一拐,身子左右摇晃等,从细节突出人物的特点。
为什么先看到花伞?在农村,是很少用花伞的,所以小孩先看到花伞。写小说,准确是第一原则,简洁是第二原则,顺畅是第三原则。
一个教授用花伞,也很符合他的人设,是一种“闷骚”的感觉。
为什么在之前没写花伞?车里是一个现代的世界,但在农村这个意识落后的地方,花伞就显眼、另类。这样写就考虑到了当时的情境。
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主要是固定视角,是站在秦山原的视角。但在这儿产生了变化,暂时分一个视角给“小孩”,这是可以的。我们写小说,视角是可以变化的,但要有一个固定的视角,次要的视角不宜太多。
秦山原对他招招手,小孩慢腾腾地往这边走,赤着脚,裤子斜吊在圆鼓鼓的肚子上。
描写在细节上很准确,抓住了画面的主要特征。我们平时也要注意观察周围感兴趣的人。
他也打着伞,走到五步开外停下了。看起来有七八岁,大脚趾在泥水里钻来钻去。
有层次地写这个小孩,有一点点高级。并不是写: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走过来。
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经常一下子写完。可以学习作家东野圭吾,他对主角的外貌分成几次来写。还有,如写鸟老师,有人认为他有趣,有人认为他有水平,有人认为他是胖鸟,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就组成了鸟老师的整体形象。所以我们写人物可以分开写,并按照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展现,没必要一股脑写完。
一直到秦山原站起来,小孩也没吭一声,就对着他看。
“站起来”也比较准确,前面写他原来是蹲着的。
秦山原只好开了一个滥俗的头: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你是谁?”小孩说,“我不认识你。”
这种写法有一种迟滞感在里面,同时有异质性(秦山原对于小孩来说是一个陌生人),延迟满足,不顺畅,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同时有一种趣味性在里面。如果情节过于顺畅,就缺乏一种紧张感、一种张力和冲突,读者看完不会有很深的印象。所以,我们要学习“迟滞”这种写法,让情节进展不那么容易。
“我是谁?”秦山原笑起来,“回家问你爷爷你爸爸去。你爸是谁?”
秦山原笑起来,说明他比较轻松,回到自己地盘的感觉。
“你爷爷你爸爸”,从辈分入手,体现了他高高在上的感受。
“不告诉你!”小孩转身就跑,甩起来的泥水落了秦山原一身。
前面看到落汤鸡,现在又被泥水落了一身,是不顺、遭受被泼污水的感觉。
小狗日的。秦山原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总用这四个字骂小孩。他对着小孩喊:“你看过露天电影吗?”
“没有!”小孩头都没回。
“小狗日的,”秦山原说,“这个都没看过。”
“小狗日的”这句脏话,说明他的身价已经和司机降到一个等级了,已经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授的身份,他的身份在不断地下降,露出了原形。
“你看过露天电影吗?”开始点题,一点一点揭露人物身份。经过了三个地方,才完全揭露出他在村里时的身份。这和描写外表是一样的。如果写十五年前他是个放映员,就成了以过去为主,不如通过现在和小孩的对话来体现。
“很多年前他总用这四个字骂小孩”,是过去事件,如果把过去事件当作叙述主体,就不合适。如何处理过去事件?可以用回忆的方式,分成几次来写,这样的写法比较高级。
两次提到“小狗日的”,前面不带引号,后面带引号,体现了心理上到口头上的转变。
小孩回了一下头,消失在某扇临街的门里。
简单交待一下人物的去向。小说里的人物不要无缘无故就出现和消失,要有所交待。
三、要点及感悟
1、叙述要准确、简洁、顺畅,具有逻辑性,前面作铺垫,后面有勾回。
2、要通过动作、场景来呈现要表达的意思。
3、采取迟滞的写法。
4、视角可以变化,但要有一个固定的视角,次要的视角不宜太多。
5、对主角的外貌可分成几次来写,并以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展现,没必要一股脑写完。
6、不要把过去事件当作叙述主体,可以用回忆的方式,分成几次穿插来写。
7、小说的结尾要体现人物的变化和成长。
写小说不是写论文,我们理性地解析学习,是为了达到感性的自然而然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