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人咏莲、咏菊、咏陋室,几乎人人都有一颗心向田园的归隐之心,各种归隐山林与田园的生活态度受到追捧,淡泊名利的字画挂满各种商人政客们奢华的办公间。
可为什么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还是对现世的名利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呢。
今天的讨论,回归到人的本性上。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点便是“社会性”,除了极少数的人可以做到与世隔绝,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要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家人、朋友、同事等人际关系,这些外部环境对我们产生各种影响——平步青云时,处处笑脸相迎,虎落平阳时,便是门可罗雀。与此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潜藏心中的“自我”,它有时膨胀有时萎靡,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忐忑难宁,这便形成了对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所处身份的焦虑。
我们对身份的追逐,主要有源于以下两个生而为人的本性。
-1-
追逐爱与关注
追逐“爱”是一种本能。
孩童时代,我们尖叫哭泣,为的是获得父母的关注与宠爱,那时稚弱可爱的我们的确是周围人关注的中心,无论做了什么,大人们总是微笑着为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欢呼。几乎每一本心理学的书中都在强调“爱”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良好的正常的爱的童年会对人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极端的例子比如被嫌弃的松子,一生都因幼时父亲的冷漠苦苦挣扎,拼尽生命追寻哪怕一丝的爱意。
步入成人的社会,我们会渐渐发现,这个世界的中心根本不是自己,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0%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除非对他人有利,并不会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关注。
此时,如果无法正确认识到现状,很容易陷入讨好他人以获得关注的怪圈,因为误以为那些关注就是“爱”。
-2-
不稳定的自我认知
为什么我们要追逐爱与关注,兰德在《身份的焦虑》中给出答案: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很难游离在自己之外给个人一个理性客观的评价,于是只能用外部环境对我们的评价来标示自己。特别是现在的社会现状及舆论导向,呈现一种将社会成就与人的价值划等号的势利状态,当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较为模糊的时候,追逐社会成就便成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生活的现实使我们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区别对待。当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较高时,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更多可支配的资源自然可以获得他人的关注,顺从,赞美与尊重,即使这种关注对应的并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个体背后的身份。
于是金钱、名声、权利某种意义上成了获得爱与尊重的表象途径。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认识到这两点,我们很难也没有必要抛去对社会地位的追逐,但至少在因为名利的索取不利而焦躁难安的时候,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为何如此。
也许内心深处,我们都是没长大的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大房子、大豪车,而是爱、是陪伴、是关注、是赞许。
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