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婚姻育儿
机构这个“瓶子”,今天装的是“培训”,明天是否会装“教育”?

机构这个“瓶子”,今天装的是“培训”,明天是否会装“教育”?

作者: 娄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17:52 被阅读5次

荟思

        应试之风盛行,奥数热不断升温,艺术考级长盛不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教育体制的身影。家长要在学校体系内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更好的资源,就不得不迎合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即使不考虑争夺资源的因素,在传统型学校的“大一统”氛围里,跟评价模式不一致的孩子也很容易被边缘化和歧视。

        培训机构在国内的畸形繁荣,是教育体制和家长共同纵容的结果。机构这个“瓶子”,现在装的之所以是“培训”而不是“教育”,是因为市场选择了前者。如果哪一天市场爱上了“教育”而厌恶了“培训”,机构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倒掉“培训”,换上“教育”。

        期待教育机构成为市场主流、培训机构被边缘化的那一天!

“培训” v.s. “教育”

        春节长假终于结束了,大街上的人流也密集了不少,跟长假期间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掐指算来,我做数学课程有五年多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教育机构的认识在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深入。

        如果把时钟往回拨十年,我对教育机构的认识可以说几乎为零。在我的意识中,只有一个很出名的做出国英语培训的公司;而当时的街头巷尾,也不像现在这样挂满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机构招牌。

        在处于近乎零认识的状态下时,我对机构先入为主的印象是很有好感的。然而每多一分了解,负面的印象就更多一分。当我对机构的各种表现进行批判时,又招致很多反对意见。在这样的纷纷扰扰中耗费了大量精力,身心疲惫之余,我也越来越怀疑这样的争论是否还有意义。

        有两个明显的现实是无可否认的。第一,近几年,新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尽管关门倒闭也是家常便饭,但总体上还是在迅速增长。第二,家长在各种机构的消费不断增加以及常态化,而机构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像基本的衣食住行,逐渐融入到有孩子的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一个现象能够达到相当的普及程度,说明大众对它有强烈的需求,即使认识到其弊端也不会立即停止对它的追捧。在这样的情况下,揭露和批判往往难以扭转局面。譬如电子游戏,其负面影响以及引发的恶性事件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使有如此强有力的论据,也难以改变大众对电子游戏的痴迷状态。

        另一个例子也许更容易理解。多年来,“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且这几个字也被强制印在每一个烟盒上,可是烟民的队伍却依然庞大,也没有表现出减少的迹象。为什么这些烟民没有选择戒烟呢?我不是烟民,对这个问题我只能做一些揣测。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形成了吸烟的习惯后难以抵御烟瘾的诱惑。其次,吸烟的危害性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结论。尽管我们都明白吸烟会导致很多疾病以及减少寿命,但这些疾病即使不吸烟也可能因为各种其他原因而产生,并且每个人的寿命以及因为吸烟会减少几年也无法提前预测。不妨假设,如果有可靠的研究以及数据表明,达到一定的吸烟量就会在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内致死,这一定会促使不少烟民下决心戒烟。可惜(或许也不可惜),现实情况是这样的结论并不存在,反倒可以找到一些案例说明吸烟也同样可以达到足够长的寿命。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烟民们的侥幸心理。

        回到教育机构的问题上来。我最开始的对教育机构的先入为主的好感,现在看来是被称谓中的“教育”这个词误导了。我总以为,教育机构自然应该提供跟教育相关的服务,即便有各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正如学校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根子终究得落在“教育”上。带着这样的误解和莫名的好感,当我直面各种机构乱象时,所受的刺激也就更强了几分。

        现在重新梳理一下认知,我认为有两个观点是非常关键,必须时刻牢记的。

        第一,不能因为机构们是给孩子开设课程,就为其冠名“教育”。确切地说,目前绝大多数机构课程都只是做技能培训,其中包含的教育养分很少。因此,“教育”应当换成“培训”更为恰当。

        顺带说一下,培训机构开设的跟语文、数学等科目有关联的课程,几乎都是技能培训——因为它们关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提高分数,实际上是在提供“应试技能”的培训。再延伸出去,当前学校的教学也有技能化的趋势,技能训练的比重比过去增加了不少。

        第二,培训机构是自负盈亏的私人企业。在这样的前提下,无论谁来领导一个培训机构,他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再美好的愿景,如果解决不了生存问题,都只会变成美好的泡影。

        如何生存呢?就是课程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是什么?具体而言就是家长群体。培训机构毕竟不能去偷去抢,他们只能想方设法说服家长掏钱。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机构作了恶,这些恶也是被家长所纵容的——如果家长立场坚定地(用拒绝掏钱的方式)反对,机构们难道还能一意孤行地作恶吗?它们连饭都吃不饱,还哪来的力气作恶?如果作恶不能换来荣华富贵,它们哪来的心思作恶?

        也许有人会说,家长愿意掏钱,很多时候也是受了培训机构花言巧语的蛊惑。的确,机构为了赚钱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但这些手段之所以最终成功,其根本在于钻了客户“无知”的漏洞。在本质上,这跟推销美容产品、保健品是一样的套路。假如家长多一些教育认知,少一点虚荣和攀比心理,机构的忽悠难度必将直线上升。

        虽然机构之恶要追溯到家长身上,但如果让家长独自承担这个恶名也不完全公平。每个家长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也是处在弱势的地位,有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在具体涉及到孩子的问题上,教育体制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教育体制掌控着跟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大部分资源,其中还有不少是难以替代的。

        应试之风盛行,奥数热不断升温,艺术考级长盛不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教育体制的身影。事实上,学校的应试之心并不亚于家长,而奥数热的始作俑者也是升学路径上的保送政策。家长要在学校体系内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更好的资源,就不得不迎合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即使不考虑争夺资源的因素,在传统型学校的“大一统”氛围里,跟评价模式不一致的孩子也很容易被边缘化和歧视。在个体和组织的对抗中,结果必定是大多数个体选择屈服。

        另一方面,家长的表现也并不完全是源于对体制的屈从。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中国家长在美国的行为表现。近十几年留学潮非常汹涌,使得美国的中国家长群体急剧膨胀。他们尽管跟美国家长处在同样的教育体制下(严格来说不能算完全一样的体制,但对我们判断中国家长的行为模式没有根本影响),但许多表现跟国内的家长很相似,却与美国家长形成很大的反差。

        培训机构在国内的畸形繁荣,是教育体制和家长共同纵容的结果。至于两者的比例,我认为按客观影响来看,大概是七三开,体制占的比重大。但孩子不是国家的孩子,而是父母的孩子,因此父母应当担负起自己的孩子成长的大部分责任。如果把这个“权重因素”考虑进来,家长在纵容机构作恶的问题上应当承担七成的责任。

        如果对上面说的“权重因素”不太明白,不妨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理解一下。一个仓库着火了,大家都围在仓库外面犹豫着要不要冒险去救火。如果仓库里存放的东西是公共财产,因为没有人去救火而遭受了损失,这个损失是所有人共同承受的。但如果仓库里的东西属于私人,损失就全部由个人承担了,而这些人在救火的态度上也肯定比其他人更积极。

        尽管我一直以来对培训机构批判颇多,但我从未想过彻底取缔它们,理由有二。

        其一,培训机构虽然是很多恶行的具体实施者,但却不是恶之根源。它和其他私人企业一样,都是期望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取收入。就牟利的欲望而言,所有企业都没有区别。只不过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给了培训机构获取暴利的绝佳机会,同时又几乎没有有效的监管(事实上,近两年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只是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还需要一个曲折的摸索过程才能制订出合理的监管措施),才导致了当下的乱局。如果其他行业也出现“暴利机会+监管缺失”的状态,我相信很多企业同样会毫不犹豫地猛扑上去。

        其二,私人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一个新的可能性。在私人机构出现以前,家长可以给孩子做的教育选择都局限在“体制内”。“体制内”的各种弊端相信国人都是深有体会的。而私人机构作为“体制外”的新生事物,则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事实上,前面提到的我对培训机构的先入为主的好感,正是基于这个角度的考虑,而且对它有很高的期许——只可惜,现实无情地击碎了这个美丽的肥皂泡。

        私人机构的组织形式就像是一只瓶子。虽然瓶子里现在装的酒很难喝甚至变质了,但我们不必因为酒难喝就打烂这个瓶子。只要我们愿意,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个瓶子同样可以用来盛放甘醇的美酒。

        培训机构的很多行为虽然是“反教育”的,却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难以截然分开,而且对缺乏专业眼光的人有很大迷惑性。譬如一道数学题,给学生分析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引申出恰当的解题过程,这是正常的数学教育。而培训机构讲同样的题目,直接让学生背公式用套路得到答案;或是提前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给学生讲这道题(用的自然还是背公式的办法)。家长看到孩子听课后能做出一些题目,就认为学费花得值。而当孩子遇到一些题目不知道该用什么公式,或是用错了公式,家长通常也不会跟学习模式的弊病联系起来(即使有所怀疑也没有能力深入分析),反而要求孩子刷更多的题——美其名曰“把公式用得更熟练一些”。

        培训机构的另一个常用套路是提早教学生用方程解题,“机智地”绕开了分析题目中复杂关系的困难。这种“唯方程论”在家长群体中颇有市场,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可——因为孩子拿着不会做的题目请家长帮忙,大多数家长也只会用方程来解题。不知有多少人能从中品出一点讽刺意味?

        私人机构并非和教育有前世之怨——它们原本就只是瓶子和酒的关系。机构这个“瓶子”,现在装的之所以是“培训”而不是“教育”,是因为市场选择了前者。如果哪一天市场爱上了“教育”而厌恶了“培训”,机构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倒掉“培训”,换上“教育”。

        我们孜孜念叨的“教育”,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确实是很美好的理想。就像我们知道健康的生活应当是每天都有规律的作息和营养餐食,业余时间去逛逛图书馆和博物馆,或是去音乐厅接受音乐的熏陶。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总是忍不住吃垃圾食品,抽烟喝酒,泡酒吧和舞厅,以及无节制地刷手机和上网。

        如果把理想的教育成长比作博物馆和音乐厅,那么培训机构就像酒吧和舞厅。这些都是现实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不同特色的生活内容。有的人选择博物馆和音乐厅,也有人更愿意在酒吧和舞厅打发时间。所以培训机构的存在不仅不是问题,而且很合理。真正的问题是,现在的教育体制把人们都往酒吧和舞厅赶,连原本不喜欢酒吧和舞厅的人都被裹挟进来。酒吧和舞厅的生意突然火爆起来,于是疯狂地扩建,而且为了抢生意而发明了很多新的花样,甚至不惜在场地贩卖毒品。

        原本平衡和谐的社会生态就这样被打破了。那些整日流连于酒吧和舞厅的人自然是精神萎靡,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其他人也不堪其扰。在浮躁的教育和学术风气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变成北大教授钱理群所描述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用封铺抓人的方式来打击酒吧和舞厅,看似效果显著,却做不到长治久安,而且也缺乏坚实的法理基础。只要需求仍然旺盛,它们总会寻找合适的机会死灰复燃,或者干脆转入地下,监管起来更加困难。反之,如果能够想办法让需求萎缩,酒吧舞厅们无需号令,自己就乖乖地关门歇业了。

        影响需求的关键在于教育体制。事实上,近年来教育部门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的方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到了不得不管的程度了。只可惜到了具体执行的层面却阻力重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实施路径。个中原因错综复杂,几句话难以概括。我仅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两点。

        其一,教育体制的转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会引发其他领域的很多变化。例如上世纪末的那一轮高校大扩招,既有扩大学历教育的目的,也有延缓就业压力的考虑。

        其二,在原有的体制下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格局。如果要对体制动“大手术”,必然同时牵动很多利益链条。必须压制住相关利益集团的反对力量,才有可能推动体制的转变。

        在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以前,有觉醒意识的家长们能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钱投票——多支持那些教育养分高的课程,同时抵制纯应试刷题考级的课程。这样做也许会使孩子损失一些表面的利益,换来的却是使孩子受益一生的好处——在当前的体制下,两者实际上很难兼得。社会的进步,需要少数勇于担当的人首先主动放弃一些利益来推动;如果所有人都死死地抱着自己能抓住的任何一点利益不放,结果也只能是所有人的利益同时受损。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一部分人少计较一些利益得失,做“教育机构”的开荒牛,为觉醒的家长提供优秀的教育课程。只有用养分丰富的课程培养出真正的精英孩子而不是只擅长应试的“(伪)学霸”,才能实实在在地起到正面引导作用,而不是让“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机构能够成为市场中的主流,而培训机构只是偶尔消遣的去处。

相关文章

  • 机构这个“瓶子”,今天装的是“培训”,明天是否会装“教育”?

    荟思 应试之风盛行,奥数热不断升温,艺术考级长盛不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教育体制的身影。家长要在学校体系内为自己...

  • 御音师

    1 父亲在虢一白8岁那年给了他四个小瓶子,红瓶子装的是恶人之音,绿瓶子装的是善人之音,蓝瓶子装的是动物之音,还有一...

  • 深圳软装培训机构哪家好

    《丝路教育—全国重点软装视觉设计培训机构》 免费费试听课程: http://blog.silucg.com/3dm...

  • 空瓶子

    空瓶子,装什么都行 可以装下世界 也可以装空气 甚至……

  • 装不满的瓶子

    今天,妈妈让我把红枣和枸杞装在一个瓶子里。我把红枣放进去之后,瓶子就满了,我连忙给妈妈说:“妈妈,瓶子已经满满的,...

  • 装不满的瓶子

    年幼无知,翻身同时 也打翻了盛装童年的瓶子 而今怪觉得可惜了 翻找出那个瓶子 开始装回 童年 . 我拿着一个瓶子,...

  • 装时间的瓶子

    事物是时间的容器。 时间有了容器,也就有了形状,就像水倒进瓶子便有了瓶子的形状,可以直观感知。如果我花了两个小时写...

  • 人就像是个空瓶子

    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 一瓶东西的价值,是由瓶子的外表决定的,还是由瓶子里面装的东西...

  • 知错懂错

    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儿装嗲,夜深人静时也许会捋一捋今天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那么明天是否该止损呢?是否懂的对的方向...

  • 我愿做平凡的瓶

    我就像这个瓶子。 这个瓶子的位置在井的上方很容易就掉下去,一动就有可能命丧黄泉。这个瓶子里面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机构这个“瓶子”,今天装的是“培训”,明天是否会装“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of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