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首页投稿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
教育、牧羊少年、外卖诗人等--随感录(一)

教育、牧羊少年、外卖诗人等--随感录(一)

作者: 晴望有雨 | 来源:发表于2024-05-15 02:01 被阅读0次


    教育的意义

    中国有一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读书的价值自古已有定论---当然,金钱和美女并非读书的唯一目的,甚至不是核心目的。读书的价值体现在接受教育,教育的价值实质上就是发现、形成、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首先体现于精神层面,包含了知识、见地、能力、人格、品行等方面,然后延伸至物质层面, 精神价值会创造物质价值。

    美国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塔拉·韦斯特弗(英语:Tara Westover)的回忆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谈的就是她自己读书接受教育的问题。原著于2018年出版,英文名为“Educated",中文意思为教育。这里的“Educated (教育)”不是作为一个名词出现,而是一个动词的被动语态作为书名,其实际含义为“受教育的” 。读者对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中译名多有疑义,实属正常。

    我的理解是---译者之所以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为书的中文名,是想表现一个出身低微的乡野女性通过读书接受教育来挖掘和生成自己的内在价值,并依靠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进入人生的自由和至高境界,如同鸟儿回归山林,而非受困于樊笼。

    教育打开了书作者塔拉的新世界,让她从封闭走向“社会化”。对于一个十七岁之前从未踏入过学堂的山野女孩而言,教育救赎了自我,成就了人生。传记作家塔拉·韦斯特弗以自身的经历说明了教育是希望,是机遇,是冲破枷锁束缚的道路---教育是重生。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启示

    我前段时间为五四青年节写了一首老干体的七绝---

    千里之途遥又远 ,

    始于足下梦追成。

    可堪回首仍年少 ,

    一往无前任我行。

    有梦的地方,就有路;有路的地方,就有行;有行的地方,就有苦;有苦的地方,就有甜;有甜的地方,就有梦。。。

    有句话说得好:“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站着不动,永远是观众,想到,做到,才是王道。”---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我不能,而是我本可以。

    我想西班牙作家保罗-柯艾略的寓言体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欲向读者传递的寓意大概也是如此。人生因为有目标而变得更有意义,因为拥有使命和完成使命的过程而变得更加充实,因为使命的实现而变得更加美好。

    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一件事情让梦想无法实现---对失败的恐惧”,这句话揭示的道理在于---人们在追寻自己的天命时,会面临选择,会放不下已经的拥有,更会害怕不确定的未来。

    小说中牧羊少年苦苦追寻的终点,恰恰正是他出发的起点,这使他意识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其实就是这段寻找宝藏的经历,这段经历说明了生活对于追随自己内心的人真的很慷慨。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美是漂亮,美是舒服,美是和谐,美是合适,美是爱情。。。不一而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汉字中的美是由一个羊字加上一个大字构成,意谓:“羊大为美”,是远古时代人们对于美的基本认知,也是对美是什么的一种回答。

    什么是美?我的体会是---美是一种心动之感,喜欢之绪,欣赏之情。美这种属性与人的判断相关联,因而美会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转化。

    ---什么又是欣赏美的有效方法论呢---将思考、验证和批评融合在一起,因为思考可以提升欣赏的水平,验证和批评能够扩展欣赏的角度。

    中国现代美学界的泰斗朱光潜先生写于近一个世纪前的《谈美》说的就是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以及美的本质特点等,这是一本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学专著。

    将生活中的情趣与发现美、欣赏艺术、使生活更加丰富美满联系起来,我相信这应是朱光潜先生想通过《谈美》向读者传递的信息---让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谈美》一书中所论述的一个重要观点---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因此,美是多角度、多侧面的,也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

    ---如果将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谈美》一书里所阐述的美结合起来,并用书中的美学理论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会产生新的领悟和收获。

    关于扶贫---

    一个社会需要有安全阀,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并避免因种种失衡导致的崩溃。

    济贫或者扶贫就是用来避免因社会财富的过度分布不均而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这是一个安全阀,功能在于释放因财富资源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社会压力。

    有人说:“扶贫本质上就是"杀富济贫"---言之有理,但也不是这么绝对。因为扶贫作为一种慈善行为和社会公德早已达成了共识,并成为许多丰富资源拥有者的自愿自觉行为,因而不是被迫的。当然也不排除相当一部分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非自愿地去济贫。那些自愿性的乐善好施应当不属于杀富的范畴。

    扶贫者的动机应是什么?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鱼这个事物名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渔这种行为动词才是目的。如果被济贫者在临渊羡鱼的同时,还能退而织网,善哉善哉。如果做不到退而织网,也不必强求,更不能责怪。作为一个济贫者,只要付出了,功德即足够圆满。

    人生无不贯穿着舍得两个字,有舍才有得,一如生意场上的投入和产出,机遇和风险。做生意其实就是做人,需要洞察人性,克服人性的弱点,少弱点者胜出。

    佛学之核心理念---缘起质空,五蕴皆空,无常无我。不论富有者还是贫穷者,都不会逃脱于无常无我的命运轮回。世事无常人有常,我们需要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变数,以进取心防患一切变数,以悲悯心和解一切变数。

    愿我们---常怀慈悲之心、常怀感恩之心。

    外卖员诗人

    诗是什么?诗是生活---每个人都在生活和奔波;诗是体验---每个人都有酸甜和苦辣。有“外卖小哥诗人”之称的王计兵数年间行15万公里,写了4000首诗。他出身贫寒,初中便辍学,多年来辗转各地打工,尝遍为生活而奔波的酸甜苦辣,诗歌文学成了他心灵的寄托和慰籍。正如有读者所说的---“读完王计兵诗集《赶时间的人》,留给我的整体印象是,诗人身上拥有踏实坚定的品行,具有勇于进取可排除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诗又是什么?诗是感悟---每个人都会思索和探求诗是表达---每个人都想,与文字一起飞翔。  2022年7月,王计兵的那首成名诗作《赶时间的人》在网络上爆火了,阅读量达2000万人次。为什么?那是因为诗人以底层打工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用平白如话的文字道出了普通打工人的心声,并用自己的诗句思索和探求了打工人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因而引发强烈的共鸣。

    诗是诗者对世界,情人般的拥抱。好的诗,有感觉,有味道。王计兵的诗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情流露,令读者落泪。为生活而奔波的路上,是诗句灵感的产生地,过往的艰苦岁月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人与环境的协调

    的确,生活中的很多困惑或者挫败是源于你与你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再有机协调,人们生活中的圈子就是这样的客观环境。好的环境或者圈子对于一个人而言,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如鱼得水,指的就是一个人遇到了一个有利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好圈子、好环境。

    一个人与其所在的环境不再有机协调了,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环境的条件已经约束了自身对于成长的需求,你在不断地提升,但环境并没有相应的改变以满足你的需求。第二是你自身的状态已经滞后了环境的改变,环境在升级,而你并没有作出相应的改变、或者改变得不够来与环境的改变同步。

    人与环境之间也应存在双向选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圈子才是应当选择的圈子,这样的圈子也会同时选择和接纳你。反之,则会发生互相的排斥和消耗。

    被人质疑确是人生中的常态,他人的质疑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提醒和警示,但不应导致自我的否定,更不应该动摇自信心,世界上多数的成功正是通过自我的坚持和有别于他人的方式才得以实现的。

    人生的最终结果已定,且无一例外,那么不确定的便是人生的过程。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影响的因素不止一个,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人的认知。

    佛学之“五蕴皆空”中的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色即存在,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行为,识是认识。存在产生感受,感受形成思想,思想指导行为,行为提升认识;认识在提升后会反过来指导修正行为。

    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生活就是不时的一地鸡毛。不同层次、不同境遇的人会拥有不同的鸡毛,但归根结底还是鸡毛。

    鉴于此,佛学倡导“无我”。无我不是指放弃、失去自我,而是放下对自我的执念,无我即无自我的执念。人生如同散文,散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不刻意追求,也不刻意去放下,遵循自我的内心而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里,至关重要。

    后记

    卷中育己自无价,
    梦外由天终有初。
    画意诗情何最美,
    授人以鲤不如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牧羊少年、外卖诗人等--随感录(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qp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