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员工当作资产”这句话,不是我的话,是现任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的。宁高宁的原话如下:一般来说,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与员工有关的事都在负债栏里:应付工资,应付奖金、公积金;在公司的利润表上,与员工有关的都在费用栏里:工资、福利、所有分摊。这种看法在理念上就把员工和公司的目标对立了起来。我觉得我们的员工地位应该在财务报表上变一下,要把员工看作资产,而不是负债;要看作利润,而不是费用。在企业管理的理念中,如果不能在资产质量和经营成果上找到员工的位置,就是管理的失败。
坦率地说,没有格局和阅历的人,不容易理解这些话的价值。我的学生就有人不理解,他就事论事,问我:怎么能在报表里做到上述的转化?我回答他,在报表上转化,是一个比喻,而在每一个领导者的心里完成转化,才是宁高宁的意思。
中国企业对待人的态度,在过去这30年里,发生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把管人部门的名称从“人事处”改称为“人力资源部”。在传统的企业里,人事处管:办入职、办档案、办请假、办调动。人和物其实没有分别,人事处其实就是员工的仓库保管机构。后来,有了人力资源部,至少是名称换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进步。不过,名称换了,在领导心目中,员工的地位也变了,这是一个问题。如果领导在内心里还没把员工当作资产,没把人看成目的,而是仅仅作为工具,团队建设搞得再花里胡哨,也很难落到实处。
宁高宁把员工看作资产的提法,我觉得其实是呼唤关于员工认识的再一次革命。我的理解是,虽然要用社会交换的观念来看待未来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也不会对企业从一而终,但是,能够帮助员工增加价值,不断追求资产的增值,是一种历史的潮流。
工作特性,是指工作任务的属性。像刚才所说的,工作技能的多样性,在焦躁环境下工作的不舒适感,工作强度,以及和顾客发生争吵的可能,都属于工作特性。而工作特性会影响员工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工作结果,包括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缺勤率和人员流失率等等。针对宜家,乃至中国很多服务性的企业,工作特性理论给我们的启发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反着去想问题。
为什么员工流失率会高呢?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好,那么,如何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呢?我们必须要从工作特性去想问题,找原因,甚至需要去重新构造我们的商业模式。在现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在多数服务业企业里面,员工仅仅通过工作过程本身就能找到意义感和使命感的情况,我觉得比较不太可能。所以,服务业更需要团队建设去赋予工作过程之外的意义感,使员工冲掉一部分负面的心理感受。
比如,有些员工有很好的点子,而且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那么,为什么不去帮助他们把自己的建议落实在企业的改善过程之中呢?我这几天一直在想:为什么宜家店内不能设置一些购物顾问呢?宜家的员工如果一天帮助了100名以上的顾客,会得到什么鼓励吗?低成本公司的服务难道不可以差异化吗?更为基本的问题是,员工愿意这样做吗?
最后总结一下:团队关系,是一种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背后更加基本的,是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只有把员工作为资产,让员工体会出收入之外的工作意义,感受到他们真是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才会产生出成本之外的竞争力。也许你今天还不是领导,这里告诉你一句话,请你一定要记住:当有一天你成为了领导,要把员工当作资产,而不仅仅是工具。
转自《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