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员工当成资产”。
坦率地说,在很多企业里,员工、团队和整个组织的关系并不是健康的,所以,团队建设更多地还是工具性的,这样的团队,从长远看也没有生命力。
1.把员工当资产
“把员工当作资产”这句话,是现任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的。宁高宁的原话如下:一般来说,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与员工有关的事都在负债栏里:应付工资,应付奖金、公积金;在公司的利润表上,与员工有关的都在费用栏里:工资、福利、所有分摊。这种看法在理念上就把员工和公司的目标对立了起来。我觉得我们的员工地位应该在财务报表上变一下,要把员工看作资产,而不是负债;要看作利润,而不是费用。在企业管理的理念中,如果不能在资产质量和经营成果上找到员工的位置,就是管理的失败。
坦率地说,没有格局和阅历的人,不容易理解这些话的价值。有人不理解,他就事论事,问我:怎么能在报表里做到上述的转化?我回答他,在报表上转化,是一个比喻,而在每一个领导者的心里完成转化,才是宁高宁的意思。
中国企业对待人的态度,在过去这30年里,发生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把管人部门的名称从“人事处”改称为“人力资源部”。在传统的企业里,人事处管:办入职、办档案、办请假、办调动。人和物其实没有分别,人事处其实就是员工的仓库保管机构。后来,有了人力资源部,至少是名称换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进步。不过,名称换了,在领导心目中,员工的地位也变了,这是一个问题。如果领导在内心里还没把员工当作资产,没把人看成目的,而是仅仅作为工具,团队建设搞得再花里胡哨,也很难落到实处。
宁高宁把员工看作资产的提法,我觉得其实是呼唤关于员工认识的再一次革命。我的理解是,虽然要用社会交换的观念来看待未来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也不会对企业从一而终,但是,能够帮助员工增加价值,不断追求资产的增值,是一种历史的潮流。
2.案例:宜家
宜家是一家我非常尊敬的公司,它的产品是非常简洁的,但隐藏在简洁背后的,是非常复杂的管理。就以那些加热精油的蜡烛为例,过去是随意装在小盒子里,但后来改为分层摆放,每层20颗,100颗分为五层。作了这样的改变,可以节省30%的空间。对于快销品,仓储和物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宜家精打细算,绝不会浪费空间去储藏空气和运输空气。宜家的产品之所以这么多年价格基本保持不变,靠的就是这样的精打细算。宜家的理念,来自于他的创始人坎普拉德,他有一句名言:用1万块钱做一张桌子,谁不会?我牛就牛在用100块钱做一张桌子。
你下次去宜家,可以留意一下公司在不规则产品的摆放上所花费的工夫,也可以留意一下它所卖的餐盘和厨具,是怎样摆放的。我告诉你,宜家的厉害就在于这些东西是怎么呈现给顾客的,就是怎样出厂的,也是怎样运输的。这也意味着,商品在运输环节上是没有花费人工成本的。它不像一般的超市,商品从出厂到库房,再到摆放在顾客面前,要经过很多次人工。宜家把这个钱全部省下了。即使在卖场,宜家也是尽可能通过货品指示说明来标示价格等信息,让顾客自我服务,所以,它本质上是一个人工节约型的企业。
服务业,加上人工节约型的企业模式,导致了员工管理的难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选用宜家做案例的道理。近几年,我曾经调查过几家服务业企业,发现员工流动率都特别高,因为工作条件差,又很难学到东西,有些员工干不了几个月就离职了。这在一些企业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员工越是离职率高,企业越不愿意在人力资源上面去花工夫,所以,就会大量使用兼职人员,服务质量每况愈下,店面基本上靠店长来应付。这在一些快餐连锁业里,问题表现得最突出。
如果我理解得不错,在这个大环境下,宜家应该不算是最坏的,但宜家客流的这种波动性,应该让它的员工管理和团队建设变得更不容易。特别是在当下的北京,宜家价比高导致购物人群的高速度增加,一个员工所面对的顾客,比例居高不下。在美国的宜家店里,一个店员也许每半个小时才会碰到一位求助的顾客,但在北京,求助者可能会络绎不绝。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即使在周一,不够友好的那两位员工也应该属于超负荷劳动状态。
泛泛而言,超负荷工作不仅指工作时间延长,还包括工作强度的加大,甚至遭遇顾客无礼,被谩骂的次数也会增加。人在这样的状态下,能够应付工作,已经很不容易,追求服务质量就更加困难。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
3.工作特性理论
接下来,我和你分享一个重要的管理学概念:工作特性。工作特性,是指工作任务的属性。像刚才所说的,工作技能的多样性,在焦躁环境下工作的不舒适感,工作强度,以及和顾客发生争吵的可能,都属于工作特性。而工作特性会影响员工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工作结果,包括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缺勤率和人员流失率等等。针对宜家,乃至中国很多服务性的企业,工作特性理论给我们的启发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反着去想问题。
为什么员工流失率会高呢?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好,那么,如何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呢?我们必须要从工作特性去想问题,找原因,甚至需要去重新构造我们的商业模式。在现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在多数服务业企业里面,员工仅仅通过工作过程本身就能找到意义感和使命感的情况,我觉得比较不太可能。所以,服务业更需要团队建设去赋予工作过程之外的意义感,使员工冲掉一部分负面的心理感受。
比如,有些员工有很好的点子,而且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那么,为什么不去帮助他们把自己的建议落实在企业的改善过程之中呢?我这几天一直在想:为什么宜家店内不能设置一些购物顾问呢?宜家的员工如果一天帮助了100名以上的顾客,会得到什么鼓励吗?低成本公司的服务难道不可以差异化吗?更为基本的问题是,员工愿意这样做吗?
1971年,有一位耶鲁大学的博士生奥尔德姆跑去找他的导师哈克曼教授,给导师提了一大堆意见,核心就是他没给导师干一点儿活。导师说,我们的关系很好啊,这几年下来你的研究也很顺利,可以独立做项目了,我们的私交很多,关系也好,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奥尔德姆说,我觉得和你一起做研究,我能学到更多方法。现在,你不带我玩,我觉得不好。导师说,好吧,我们一起玩吧。于是,他们又花了几年时间进行合作,共同建立了一套理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工作特性理论”。
最后总结一下:团队关系,是一种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背后更加基本的,是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只有把员工作为资产,让员工体会出收入之外的工作意义,感受到他们真是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才会产生出成本之外的竞争力。也许你今天还不是领导,这里告诉你一句话,请你一定要记住:当有一天你成为了领导,要把员工当作资产,而不仅仅是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