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说也奇怪,之前在微信读书上看过电子版的,才看了前面几页就看不下去,买了纸质版后,反而能埋头看好久。这大概就是纸质书的魅力吧,能让一颗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对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问题都产生了很深的共鸣。
尤其是这一页,关于穿衣,几年前在福建工作,周末和同事一起去中山路逛街,我没有化妆,同事化了妆,服务员对俩人的态度大相径庭,对同事极为热情。最终是我买下了一条裙子,而同事什么也没有买。
你都不对自己精心打扮,TA们很有理由相信你是否买得起这件衣服。
我记得那条裙子买了五百多,说实话就当时服务员的态度,如果不是真的很喜欢,质量也很好(我一直穿到现在,依然很喜欢,且质量依旧很好),我大概不会买单。
从你的穿着打扮来决定对你的态度,这是很多场合惯有的。
“因为他们不看重人,却看重那些数不尽的衣服和裤子。”
我们一生中除了基础的穿衣,其他贵重衣服买了也少有“出席”的机会,比如西装、礼服。
所以衣服除了修饰,更重要的功能是蔽体和保暖。
我一边看这本书一边思考,犹如杞人忧天一般担忧,真希望人人都能由外转为向内求,全民都应读书。
周国平说:“一个人但凡有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的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她(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个不读书的人,看待问题的眼光是狭隘的。
前两天装修公司的人去量房,提到装修书房,姑姑说:“等到茶米油盐的时候你们还有时间看书?”
老杨说,阳台闲置的一角打上柜子,在阳台刷鞋啥的可以放放。
我听后唏嘘不已。
在装修房子这点上我和小枫有过分歧。南面的次卧,我希望装修成书房,最好有一个很大的书架。
他说,整面墙打成书柜,至少要上千本书才能填满。
但在这点上我一直没有妥协,甚至觉得这是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尤其是看了李菁老师的视频,她老公把客厅改造成书房后,我就更坚定这一想法了。
李菁老师和她的书房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见书的影子,客厅、卧室、阳台,还有卫生间。
据统计,印度人民每周用来阅读的时间大约有10个小时;
当犹太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些蜂蜜在上面,让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意图就是想要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小枫经常和我说一句话,他说生命是用来体验的。
我充分地理解并运用这句话,但某些时候我觉得他是容易被世俗的言行所左右的。
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件事情上,我没有丝毫畏惧。做饭是吃住行里一项基本的技能,不应该是生存的负担。
下厨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一道菜经过拣、洗、切、炒或蒸煮炖,呈现出不同的美味。
而且生活和读书并没有任何冲突。
即便是有了孩子,我想我也能平衡好茶米油盐和读书这件事,在这点上我是自信的。
现在讨论孩子为时过早,但我们有聊过孩子的教育问题。阅读就是很重要的一项。
除了电子产品,亲子之间有很多很好的交流沟通方式。读书、画画、手工、出门野餐和自然接触……
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拿起一本书来阅读,这是自我增值门槛最低的方式,也是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世界的最好方式。
就像看到一场细雨有人会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而你只会说:卧槽,真好看。
看到十里桃花有人会说: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而你只会说:卧槽,真美。
看到晚霞满天有人会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你还是只会说:卧槽,太美了。
重要的倒不是改变这些说话的方式,而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温度会思考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