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参加了一个课堂上,导师在白板上画了一个杯,杯身凿了许多洞,杯里的水涌泄了出来。记得导师解释说,这个杯叫“认同杯”。当你每次破坏了承诺,杯体就多了一个洞,不断破坏了承诺不断产生漏洞,每次的漏洞都会让杯内所盛的水少一点。
当时我听了,导师教导我们要遵守了承诺,对别人许下诺言要承兑。做不到信用度就下降,影响自己在人际关系的影响度,从而要谨慎作承诺。给了我很大启发,逐渐收敛了一时冲动作出承诺惯习。
深入学习后,至今才明白。同样的承诺,原来导师讲的不仅是对别人的承诺。对自己的承诺亦是如此应该。
许出的“诺言” 承兑了才是承诺,否则是对自己的不自量力。每个人都有在各系统中存在的需求,有能力有价值为系统贡献是存在于该系统的归属权。失去“承诺”会给自己产生“内疚感”。从而产生“我没能力、没价值、配不上”等身份定位,并产生自我指责和自我否定。
一旦认同自己是“没能力、没资格”这个身份定位。个人会不知不觉活出这种身份状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有很深刻的体验,曾经答应别人的事,认为很容易做到。不排除是意气用事一时冲动以求认同的可能。有些事确实是有能力做到,总感觉事与愿违,人算不如天算。经过一番努力最后不能兑现。以致又陷入自我否定和内疚之中。当然现在是有醒觉,一方面是自己这种身份定位就会忽视了许多资源。另一方面是“陷入心理怪圈”,不断地去体验那种感觉,试图从中学习走出“走在老路上”。
指责否定自己,不认同自己的能力、价值、资格。“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非常匮乏,做什么事会产生无力感。求之不得又对自己不满甚至抱怒周边人事物。弄得自己面目全非,为了满足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自动向外寻求认同。
知己助人同样是需要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海灵格说:“助人有三个条件,第一对方有发出一份邀请。第二助人者有这样一份能力。第三助人者有这样意愿。”
特别是我这样容易充当“好人”,把握好界限尤为重要。区分好人类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察觉自己“自恋情结”。避免过犹不及。把枯萎的自己贡献出去,没有照顾自爱自尊。
我对自己说,我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去支持别人的需求。我也会把自己的需求沟通出去。做好自己本然尊重别人选择。我愿意去支持别人,同时不指望能支持所有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