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楞严经浅述
(初次徵心)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
今天你想要深究或者是想明白、了知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就是指的能够发明我们的真心,真正要明白我们的本性。那怎么办?“应当直心”,而不是说假话,应当说真话,就是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你不要应付我。“直心詶我所问”,这是佛陀给阿难提了一个要求,你要认真点,是怎样就怎样。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要直心问答呢?
因为【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十方如来”不光是释迦牟尼佛,所有的佛菩萨“同一道故。出离生死。”什么道故?直心。都是以直心,这是共通的方法,共通的道路。因为直心最终才能发明真心,才能出离生死轮回。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心言直故”,你所说的和你的心是一致的,这叫心口一致,心口如一,也就是表里如一。如果你心里想的和你言论所说的不一致,这就不是直心了,这就叫“委曲”,这就是委曲心。直心和后面的委曲是一个相对的词语,“委曲”就表示心口不如一,直心就表示心口如一。我们直心是道场,直心才能成就解脱道,从一开始到“终始地位”,从开始到结束,就是从凡夫开始发心学佛到最终成佛一直贯穿直心。在很多的佛经里面有类似的描述:偷心死尽方证菩提。这个偷心就是讲的委曲心,投机取巧等等这些都是委曲相。
【阿难。我今问汝。】
下面他们的问答就开始了。从这里就开始进入“七处征心”,七番问答来追究心在哪里,心在何处?在第一卷其实是经历了两次,一次是追究心在什么地方?这叫辨别“妄识无处”,就是我们这个妄识(妄心)无处,无处就是它没在哪里。你说心在哪个地方,心没在哪个地方?如果心有一个地方的话,这可就麻烦了。所以说“七处征心”就是解决妄心无处或者叫妄识无处,就是我们这个虚妄的分别心、妄想心它没在哪个地方,这叫妄识无处,这是“七处征心”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七处问答,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我们的妄想心没有在哪个地方,它不是一个东西。
下面【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他(佛)就问:你当初的发心是看到佛的三十二相,相好光明,殊胜的报身,你看到之后就发心出家,那么“将何所见”,你是用什么看到的?“谁为爱乐”,是谁产生了这种爱好、追求?他(阿难)不是讲的渴仰嘛,“是以渴仰。从佛剃度。”你这个爱乐心,渴仰心是从哪里发起的?你是用什么看到的?这实际上就是问他的心和目,就是心和眼睛的问题,是从这里开始问的。因为他看见三十二相,他是用眼睛看到的,心生渴仰,心产生的爱乐(yào),爱就是喜欢,乐就是追求,就是渴仰。一个是问眼睛,一个是问心,就是心生渴仰。这就是为下一步引发心在哪个地方,然后把这个问题引出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阿难回答:我的爱乐、我的喜欢追求是用心和目。“目”就是眼睛。
下面说【由目观见如来胜相。】
我用眼睛看到了如来的三十二相,真好,殊胜妙绝,紫金光聚。
【此身定非欲爱所生。】
所以就心生渴仰,当然刚开始是由眼睛引发的,我眼睛看到了,就引发了心生爱乐,就引发了我内心的喜欢,追求之心就产生了,这个叫由目而心。
【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因为我看到了佛的形象殊妙,心生爱乐,所以我就想发心追随佛,学佛出家。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佛的回答是顺着他的话:阿难,你刚才说了,你的爱乐心是因为心目产生的,由于心和眼睛,那问题就来了,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心目在什么地方,你怎么能“降伏尘劳”?“尘劳”是比喻烦恼。用微尘来表示我们的烦恼多,所以叫尘劳。尘劳的劳就是过度的意思,超出了你的忍受范围,因为过度,你就疲惫、劳累了。因为世间的很多事情都超出了我们的忍受范围,所以我们心生烦恼。世间的很多事情不能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完成、去完善,好多都超出了我们的意想、能力之外,所以说让我们六根劳累,就起了烦恼,而且这种事情多的很,像微尘那么多,所以叫尘劳,用微尘比喻造成我们烦恼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举我们现前这个例子:香花灯迎请,包括早晚殿,包括我们干很多事情,都是重复的做,天天重复,就是重复这样的一种生活。一日三餐也是,今天也三餐,明天也三餐,锅碗瓢盆用了就要洗,下一次还要用,用了还得要洗,天天就这样重复这种生活。你说,下次还要吃不用洗了,别洗了,那是不可以的。我们的生活都是这样的,重复式的。这里边就造成了我们的尘劳烦恼,让我无法忍受了,耐不住了,耐不住就不想干了,就使性子,这本身就是在磨练我们的心性。
为什么要返观自心?为什么拷问自心?就是要通过这些日常琐事来磨练我们的心。就像我们刚才那个迎请一样,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其实都在磨练我们的心性,就这么训练,实际是通过训练让你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子的。像刚才讲的一日三餐,就是这样的。修行就在生活当中,它是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怎么安住我们的心。我们这么一个迎请的仪式,每天都要有这个仪式,其实就是训练如何安住我们的心。
生活是用来磨练我们的心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磨练我们的心的,这就是修行。如果说你真折磨我,是折磨我的心的,那就坏了,折磨和磨练那是不一样的。折磨人其实也是磨练你,当我们面对这些事情,你要不厌其烦,你要把它做好,每个细节都要把它做好,你不要应付,你不要嫌麻烦。“这么麻烦,你直接进来不就完了。”其实我也想直接进来,别麻烦大家了,我直接进来不就完了,但是不行的,还是要麻烦大家。
其实就在这个环节里面,你去体会那种仪式感。这个实际上是一种仪式感,人是需要仪式感的,那种庄严、肃穆,生发我们的恭敬,人是需要的。小孩子需要,我们大人也一样需要,需要这种仪式,培养我们的庄严、肃穆、恭敬,要把这个培养出来。其实我们这个心庄严肃穆了,自然就清静了,你就没那么多妄想了。
这个问题是讲一定要知道你的心目所在,你的心目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解决你的烦恼问题。
下面举了一个例子。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这个举例就是说:比如国王,有强盗侵犯他的国家领土,国王就要发兵讨伐,讨伐你要知道强盗在什么地方啊,如果你不知道强盗在什么地方,你怎么讨伐?所以“是兵要当知贼所在”,要知道贼在什么地方。
同样道理【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使你流转生死的、轮回的、烦恼的,是你的心目。过错在心目,在你的心和眼睛。
那么就需要知道【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七处征心这就是第一次征心,佛的问题就来了,我现在问你:现在你的心目在哪里?因为佛说法善说比喻,经常用比喻,他用比喻来增进我们的理解。他是让我们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的、要抓根本。因为心目是根本,所以要知道心目在什么地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相当于佛在问我们了。在问你了,心在哪里?如果让我们回答,我们怎么回答?你的心在哪里啊?然后你再看阿难是怎么回答的?你怎么回答的,对比一下。
我们看一下阿难是怎么回答的,【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这是阿难的第一个观点,他认为心在身内,我的心在身体里面。他回答的“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六道轮回里边的所有众生,“十种异生”。《楞严经》里讲的是十二类众生,这里是讲十种众生,其实是十二类众生,十二类众生都是将“识心”就是分别心,“居在身内”,“居”就是居住,都居住在身体里面。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就好比佛的青莲华眼,青莲华眼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比喻佛的眼睛像青莲华一样,非常的圣洁、明锐。“亦在佛面”,亦在佛的脸上长的。同样道理,佛的心在哪?佛的心也在佛的身体里,眼睛都长在佛的脸上,那心肯定就在佛的身体里面嘛,阿难就是这个意思。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浮根四尘”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里边的四尘,就是色香味触。“只在我面”,只在我的面前。因为你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这些都是你直接能感受到的,就在我面前,因为这些是你能直接感觉到的。这个人你能看到,桌子板凳你能看到,香味你能闻到,你的身体拍一拍能够感受的到,这是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
根据他这个经验就说“如是识心。实居身内。”根据这个我就判断:我这个分别心它就居住在我身体里面。这是阿难根据他的经验回答的。因为他把观点提出来了,然后佛就根据他的答案来进行分析。看佛是怎么分析的?他是一层层的给他剖析,最后给他证明,你这种观点是错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9083/dd7a22438a45abe1.jpg)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首先佛就问他:你现在坐在讲堂里,我们现在也是坐在讲堂里面,我们是坐在楞严讲堂里面。因为“祗陀林”(祗园精舍)里面也有讲堂,祗园精舍是个花园,在花园里面修了一个精舍,让佛在里面讲法。你现在坐在讲堂里面,看外面的祗陀林,看外面的花园,“今何所在”?这是在哪里啊?这个祗陀林在什么地方呢?是在内还是在外啊?这是佛问他。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这个树林是在讲堂外面,因为我们坐在讲堂里面,所以树林是在讲堂外面。“在给孤园”,就是祗园精舍。这个花园是怎么来的?它是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他们两个合修的。因为佛在室罗筏城要讲法,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给孤独长者觉得有个花园很清净,非常好,非常适合讲法。然后他问:这个花园是谁的?我要把它买下供佛讲法用。他就去打听,这一打听是祇坨太子的花园,他就找祇陀太子,“你说多少钱?我要把它买下来。”太子说不卖。给孤独长者非要买不可。最后祇陀太子就问他,我给你要这么高的价你都要买,你什么意思?他说不是我用,我准备给佛讲法用。祇陀太子一听那我就不卖了,咱们一起,我把这个花园拿出来,你在里面修房子。他们俩就合作,所以这个园就叫给孤园,完整的名字叫祇树给孤独园,简称祇园精舍。里面修了个大讲堂,外面还是花草树林。佛就问他,你坐在讲堂里面,你看树林在什么地方?在讲堂外面,“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你坐在讲堂里面,你第一眼先看到什么?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就是看的先后次序,我是先看到如来(即佛),再看到大众,然后再看到房子外面的树林。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他就问:阿难,你看到花园树林,“因何有见”你是因为什么看到的?你是凭什么看到的?你是怎么看到的?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因为有门,有窗户,所以我能看到外面。这是佛在步步引导阿难,阿难慢慢就上了佛的当了,跟着跟着阿难就跟不上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刚才说你这个身体在讲堂里面,因为有门有窗户,所以你能远远看到林园,看到树林花园,但是我们这里也有这么一个人,也有众生,他(它)在讲堂里面“不见如来”,他(它)看不到如来,看不到佛,他(它)只能看到堂外。这是啥意思?就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说了,心在身体里面,那怎么看不到自己呢?你光能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这不是矛盾吗?
下面直接讲了【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说:佛啊,在讲堂里面你看不到如来,而能看到外面的树林泉水,“无有是处”不可能的。因为在阿难眼里都能看到,我也看到佛了,我也看到外面的树林,花草树木都看到了。
下面佛就说了【阿难。汝亦如是。】
你就是这样的呀。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下面佛就给说出来了。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如果你这个心是在身体里面的话,你一定会知道你身体里面的情况的。“尔时先合了知内身”你一定会知道你身体内部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你的心在身内。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这句话佛是说,既然你的心在身体里面,你就应该能够看到身体内部的情况,“心肝脾胃”,“爪生发长”指甲盖长了,头发也长了,“筋转脉摇”,你筋动了,气脉摇动了,你都应该知道。不仅能知道身内的也能知道身外的,你现在说你不知道身内的情况,光知道外面的情况,这就说明你说你的心在身内是不合理的,是不存在的。“无有是处”就是你讲的是不合理的。
佛这里用了几层给他层层分析,通过举例子,在讲堂里面,能看到佛,看到大众,也能看到外面的林泉。这个讲堂里面比喻心在身内,讲堂外面的林泉,比喻我们的身体之外的情况,如果心在身内的话,就应该知道身体内部的情况,也能知道身体外部的情况。但是事实相反,我们众生是看不到自己的,外面看的清楚。我们众生情况就是这样的,把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就看不清楚(自己),别人的缺点看得清楚的很,自己的问题看不清楚。这就说明你认为心在身内,是错的,是不合理的,说不过去的,这就是第一番问答,第一次征心,这一点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心没在身内。
这是第一个观点,我们要认识到:阿难认为心在身内是错的。这实际就和参话头的原理是一样的。念佛是谁?“阿弥陀佛”,能念阿弥陀佛的人是谁啊?是嘴巴吗?嘴巴肯定不能念,你睡着了就不能念了,不要说死了。那么是谁呢?是我的肉团心吗?睡着了怎么不念了呢?这实际上是追究心在哪里。念佛的是谁?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否定:嘴巴是不能念的,错了;心也不能念,错了。那到底是谁呢?把疑问就调动起来了,这就是参话头。
参话头,刚开始你是有道理的,参着参着、问着问着就毫无道理了,任何道理在这里都没有用了,然后你就没有道理了。以前你天天有理,现在问着问着,你一点道理也没有了,原先常有理,现在变得常无理,就没有理了。当你没有理的时候,你就开不了口了,因为你开口就是错。念佛的到底是谁啊?任何答案都是错的,因为凡是想出来的都是错的。你说我想想,别想了,想出来的都是错的;我再回去翻书看看,都是错的。所以说,你想出来的、看出来的都是错的。你不能想,一想就错;不能看,一看就错。你怎么开口?你没法开口!你不能开口了,你还有什么道理?道理哪去了?你没道理了!当你没道理的时候,你就无话可讲了。这时候你的疑问就起来了,内在的疑情就起来了,它是在“谁”上用功,疑情在这里面。当疑情一起来的时候,妄想就没有了,全部都在疑情里,等到哪一天,把疑情破掉,你就开悟了。
这一段实际上是把阿难所有的妄想都堵住、封死,让你无路可走。你想的什么心在内、在外、在中间,全是站不住脚的,都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都是你想出来的,你想出来的都是靠不住的,都是不靠谱的。这其实是破除了我们的妄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