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楞严经浅述(校对稿合刊)
39.楞严经浅述(简述七处徵心)

39.楞严经浅述(简述七处徵心)

作者: 南无韦陀菩萨 | 来源:发表于2019-12-24 00:40 被阅读0次

    39.楞严经浅述(简述七处徵心)

    39.楞严经浅述(简述七处徵心)

    第一妄就是破妄识无处,也就是七处征心。七处征心第一执“执心在内”,阿难认为心在身内,佛是怎么分析的?

    阿难认为心在身内,这一番是比较好理解的。认为心在身内,这是众生的一个基本的认识。你去问:心在哪里?心在身内。大部分人都会这么讲,无论是医学上,中医上,还是心理学上,都会讲心在身内,所以这是一个大众的认识。这个认识实际上就是一个根本的执著,众生认为心是在身内,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执著,或者叫根本执著。那么破除这个也很好破,佛就是以“不见身内”作为方法来破除的。

    你说心在身内,那你应该看到或了知你身内的情况,为什么到现在我们都还不了解呢?无论现在多么发达的科学,无论中医西医,都了解不了你身内的情况,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是少得可怜的,所以说这个观点是错的。无论科学怎么发展,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依然是很渺小的,这是根本执著。所以我们对这个要有一个认识。

      再看第二处征心,阿难认为,既然不在身内,那就在身外,阿难认为心在身外,这一番其实也好理解。

        你首先要弄清楚,佛是以什么作为突破口来进行分析的。就像前面,阿难认为心在身内,佛就抓什么要点啊?既然心在身内,你就应该自然了知身内的情况,应该了知,但事实上我们是不见身内的,既然不见身内,所以你说心在身内是不合理的。

    现在阿难认为“心在身外”,那佛是抓住什么要点分析的呢?你说心在身外,那如果心在身外的话,那你这个身和心就剥离了,跟你还有什么关系?身心就没关系了,而现实情况是身心是相知的,身心是相依的,相知的,是不能剥离的,所以说心在身外是不合理的。你们把要点抓住啊!

        佛在分析的时候,他用的都是假设,假设心在身外,他就顺着阿难的话来说,你说心在身外,好,假如心在身外,那么身心相离,身心就分开了,你看这是身、这是心,分开了。身心分开之后,身和心就没有关系了,那没关系了之后,你身体难受了,你心知道不?但事实上身心是相依相知的,是不能分的,所以说你认为心在身外是不合理的,是不能成立的。你们要把要点抓住。

      然后第三处征心,阿难认为心是潜伏在根里,佛是怎么破的呢?

    佛是用了两个方面来破除的。他用了两个假设,一个是心能见眼,就是心能看见眼睛,一个是心不能见眼。如果说心能见眼,心能看到眼睛的话,眼就成了外境了,眼就等同于外境,这个与事实不符。因为我们的眼睛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不是外境,所以这个与事实不符,叫有违事实,有违现实。所以说心能见眼是不成立的,这是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是什么呢?假如心不能见眼。前面他不是讲“心潜伏在根里”吗,心潜伏在眼根里,但是你不能见眼,那么就跟他那个观点不符合。因为你这个心就潜伏在根里面,那就跟心在身内是一样的,那就应该了知你这个眼根,但实际上你不能了知,所以说你这个是不成立的。他举了例子,这个眼就比喻是心,那个碗就比喻是眼。这一番他是从这两个角度来讲的。

    第四处征心。阿难认为是开合明暗,他认为“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他就认为心分明暗,心分内外,见内见外,这叫开合明暗,而非见内见外。那佛是怎么破除的呢?这个有点难,这个要难一些,四五六是有一定难度。

        你得抓要点,要点没抓住说起来就困难了,抓住要点,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因为这一个是阿难用见暗见明来分心分内外。心分内外是来自于明暗,因为有明有暗,所以说心就有内有外,这是阿难的观点。佛在破除的时候,他就抓住了一点,就是你这个“见内”是不成立的,重点是从这里突破的。如果你认为“见暗名为见内”,把这个破除了,另外一个自然也就不成立了。你说这个见内是不成立的,当然你说见外自然就不成立了,他主要是抓的“不成见内”,见内是不能成立的,他从这里来分析的。他的分析主要抓住两点,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不成见内”?见内是不成立的,为什么?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直视的角度,直接看,直视就是往外看;一个是往内看,返观。一个是往内看,一个是往外看这两个角度。

      我们先看第一个角度,往外看——直视。既然是直视往外看,那么“所见非内”,你所见的一定不会成内的。他这里又分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眼,一个是不对眼。往外看的话,到底是于眼相对,还是于眼不相对呢?先说对眼,如果于眼相对的话,那么这个暗境界就成外境了。既然是外境的话,就属于心在身外了,那么就不成见内,就已经不成立了。如果是见内的话,暗室就是你的脏腑,这就很可笑了。这是一个情况,于眼相对。第二个情况,于眼不相对,就是不对眼。不对眼的话,那就不能成见,这个见就不能成立,因为根尘相对才能产生见嘛,你都没有一个尘相对的话,你怎么成见?自然就不成见。这是第一个角度,就是直视,往外看。

      第二个角度就是往内看,返观。返观的话,它就成为另一种情况,就是你能见的都不符合事实,这叫“能见非实”。前面就是“所见非内”,一个能一个所,从能所的角度来分析的。因为往外看就是所见,往内看就是能见,你能见的不符合事实,这叫“能见非实”。他又是分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见面,“若不见面”;第二个是“若见面”。如果是不见面的话,那怎么能返观呢?他就不能够往内看,不能返观,当然就不成立了。第二个是“若见面”,就违犯了四种过失:第一个就是,若见面,“心眼有在空之过”,你就违犯了“心眼在空”。你如果见面,它就分开了嘛,则“心眼在空”,犯了这种过失,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违犯了“他身就是己身”之过,他身就是己身,如来身就是阿难身,他身就是你身,犯了这个过失。第三个,违犯了“有身无觉”的过失。为什么有身无觉?因为眼有知觉,身无知觉,因为分开了嘛。就是说心有知觉,身无知觉,等于说一半有知一半无知,违犯了这个过失。第四个就是分开了,一身有两觉,就违犯了“一身能成两佛”的过失。这是四个过失。他从这两个方面,见面和不见面,然后证明往内看也是不成立的。

      两个方面,一个是往外看,一个是往内看,那么你这个“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这个是不成立的,是不合理的,所以说你这个观点是错的。

    这个要麻烦一点,你们要多琢磨几次,多折磨自己几次,这里要折磨自己才行,你不折磨自己弄不懂的,必须要折磨自己。

    然后看第五处征心,阿难执著“心则随有”,“随所合处,心则随有”,随合随有。佛是怎么分析的?这个也有点复杂,比前面那个还复杂,第五比第四还复杂。 

    就是从这两个角度,一个是从无体,一个是从有体,来分析的。什么是无体?就是假如这个心没有实在的体性,就是无体。什么是有体?假如这个心有实在的体性。一个是无体,一个是有体。

    先说无体,如果心没有实在的体性,就是如果它不是个实体,这个心没有实体,这里也是分两个方面。心没有体,当然它就没法合,没有体怎么合?没法合,那你说随合随有就不成立了。没有体怎么合,是吧?如果说这个心无体还能合的话,那十八界还要再多一界。因为六根对六尘,有体才能相合,然后产生六识,十八界成立了。有体才能合,如果没有体还能合,那佛必须再说一个十九界,还要再说一个第七尘,这个无体的尘,无体的根,然后再产生一个无体的识,这显然很可笑。从“心没有实体”(向下推理),心没有实体它就不能合,所以你说“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不能成立的,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假如心有体,心有实体,这个心是有一个实在的体性。心有实体又从两个方面来破的:一个是从“出入”来破。如果说是从内出的话,就又成了心在身内;如果从外出的话,就成了心在身外。这又回去了。如果说没有出入,没有出入就不能合。所以说有出入不对,没有出入也不对。有出入的话,刚才说了,如果从内出,就成了心在身内了,心在身内已经破完了,是不对的。如果从外入的话,就成了心在身外了,这就是第二个观点了,是错的,前面已经批驳完了。假如没有出入,你没有出入怎么合?无出无入,怎么合?没法合,所以也不成立。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它不是有体吗?从这个体是“定体”,还是“不定体”来破。它又分了四个方面,四个角度。一个是一体,一个是多体,一个是遍体,一个是不遍体。如果是一个体的话,四肢共一心体。四肢如果共同一个心体的话,你捏一肢,痛,其它三个肢都应该痛,这个显然是不对的,有违事实的。不信你可以试一下,狠狠地捏自己一下,捏自己的左手,看右手痛不痛,可以当场实验。你试了之后就知道,这是错的,这是很可笑的,这是一体。第二个是多体,就是四肢各有心体。各有各的心,四个心了,你有四个心的话,那成四佛了,一身能成四佛也是很可笑的。第三个是遍体,就是一心遍满整个身体,就跟前面那个“一体”是一样的,是一个道理。第四个是不遍体,不遍体就是这一个心局限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既然心局限在某一个部位,那你捏头跟捏脚同时捏的话,就应该只有一个部位知道。假如你的心就在脚上的话,你捏脚就只有脚有感觉,头就没有感觉,因为你这个心就在脚上嘛,所以说这个不遍体也是不能成立的。这是从四个角度来证成有无定体是不成立的。

    这就是从两个角度,一个是有体,一个是无体来讲的。通过有体和无体的分析,说明阿难“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不能成立的。这里其实阿难犯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他认为“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就是能思惟的这个体,这个自体就是我的心。其实他这里是说有体的,他知道是有体的。那么佛是从 “假如有体、假如无体”,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的。

    然后再看第六处征心。第六征认为心在中间,不在内不在外,在中间。看看佛是怎么破除的?

    前后两段,各是两个角度。如果说心在中间,佛从是“身上之中”还是“身外之中”两个角度(来批驳)。如果“身上之中”的话,你这个中如果在表皮的话,在表皮就没在中间,不成立。如果在身中,如果“心在身中”的话,那就等于心在身内,就回到第一个征心,不成立的,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假如是“身外之中”,在身外的话必须要有个参照物,要有个标志。有标志还是无标志又是两种情况。无标志,你没有参照物,那就找不出一个“中”来,是不成立的。那么有标志,如果有标志的话,那你这个标志是混乱的,东看成西,西看成东,这个是混乱的,所以也不能成立,这是第一个情况。

      第二个情况,阿难说了,我说的那个中不是你理解的那个中,什么中呢?“根尘相对。识生其中”,是在根尘中间。如果是在根尘中间的话,佛又从两个角度,是兼还是不兼(来批驳)。兼啥意思?兼就是根尘相连,兼二就是心连着根尘。不兼,心跟根尘没有关系,不相连。先说兼,兼二,心与根尘有关系,有关系的话,尘是无知的,根是有知的,那岂不是一半有知一半无知?等于说心是一半有知一半无知的,这就堕在两边了。心一半有知一半无知,显然不符合事实的,有违常理的,是不对的。不兼呢?就更可笑了。不兼的话,你这个心跟尘没有关系,跟根也没关系,就是你这个心跟有知没有关系,跟无知也没有关系,那就更可笑了。所以说“心在中间”是不成立的,这是第六。

        看第七处征心,阿难认为“心无著”,心在无著,这是我的心,我无著的心就是我的心。这是阿难认为的,佛是怎么破的呢?这个要简单一点了。

    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是有相,一个是无相。阿难不是说无著吗,无著的话,你这个心是有相还是无相?如果是无相的话,无相怎么著?就没法著,你说无著,它就没有意义,“心相都无”还有啥意义。如果有相的话,一定有一个处所,有一个地方,你有形相,它一定会有个东西,有个固定的地方在那放着,摆在那个地方。既然你有个固定的地方,它在哪里你就执著在哪里,你怎么说不著一切呢?所以你这个是不成立的,这是第七。

    其实阿难的问题在什么地方?阿难认为“心在无著”,这个观点提出来,其实阿难内心还是认为这个心有“体”的,只是说我不执著它而已,所以说从“有相、无相”一破,就把它破掉了。

    我们七处征心就为了证明“妄识无处”,它没在一个地方,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就是心在内也好,心在外也好,这都是不成立的。让我们认识到你想在某个地方找到心,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佛讲七处征心的目的。打破我们这个妄想,它没在哪个地方,它没有一个地方,你如果能认识到这一步就好了。

    我们在学习时要抓要点,要点要抓出来,佛分析的时候,他是从哪个角度,你要理一个线索。一个是提炼要点,一个是抓线索。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东说一下西说一下,最后说着说着把自己都说晕了。

    然后再看第六处征心。第六征认为心在中间,不在内不在外,在中间。看看佛是怎么破除的?

    前后两段,各是两个角度。如果说心在中间,佛从是“身上之中”还是“身外之中”两个角度(来批驳)。如果“身上之中”的话,你这个中如果在表皮的话,在表皮就没在中间,不成立。如果在身中,如果“心在身中”的话,那就等于心在身内,就回到第一个征心,不成立的,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假如是“身外之中”,在身外的话必须要有个参照物,要有个标志。有标志还是无标志又是两种情况。无标志,你没有参照物,那就找不出一个“中”来,是不成立的。那么有标志,如果有标志的话,那你这个标志是混乱的,东看成西,西看成东,这个是混乱的,所以也不能成立,这是第一个情况。

      第二个情况,阿难说了,我说的那个中不是你理解的那个中,什么中呢?“根尘相对。识生其中”,是在根尘中间。如果是在根尘中间的话,佛又从两个角度,是兼还是不兼(来批驳)。兼啥意思?兼就是根尘相连,兼二就是心连着根尘。不兼,心跟根尘没有关系,不相连。先说兼,兼二,心与根尘有关系,有关系的话,尘是无知的,根是有知的,那岂不是一半有知一半无知?等于说心是一半有知一半无知的,这就堕在两边了。心一半有知一半无知,显然不符合事实的,有违常理的,是不对的。不兼呢?就更可笑了。不兼的话,你这个心跟尘没有关系,跟根也没关系,就是你这个心跟有知没有关系,跟无知也没有关系,那就更可笑了。所以说“心在中间”是不成立的,这是第六。

        看第七处征心,阿难认为“心无著”,心在无著,这是我的心,我无著的心就是我的心。这是阿难认为的,佛是怎么破的呢?这个要简单一点了。

    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是有相,一个是无相。阿难不是说无著吗,无著的话,你这个心是有相还是无相?如果是无相的话,无相怎么著?就没法著,你说无著,它就没有意义,“心相都无”还有啥意义。如果有相的话,一定有一个处所,有一个地方,你有形相,它一定会有个东西,有个固定的地方在那放着,摆在那个地方。既然你有个固定的地方,它在哪里你就执著在哪里,你怎么说不著一切呢?所以你这个是不成立的,这是第七。

    其实阿难的问题在什么地方?阿难认为“心在无著”,这个观点提出来,其实阿难内心还是认为这个心有“体”的,只是说我不执著它而已,所以说从“有相、无相”一破,就把它破掉了。

    我们七处征心就为了证明“妄识无处”,它没在一个地方,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就是心在内也好,心在外也好,这都是不成立的。让我们认识到你想在某个地方找到心,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佛讲七处征心的目的。打破我们这个妄想,它没在哪个地方,它没有一个地方,你如果能认识到这一步就好了。

    我们在学习时要抓要点,要点要抓出来,佛分析的时候,他是从哪个角度,你要理一个线索。一个是提炼要点,一个是抓线索。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东说一下西说一下,最后说着说着把自己都说晕了。

    “七处征心”解决了妄心、妄识是没有固定处所的,紧接着进入第二个段落让我们认识妄识不是我们的心,这叫“妄识非心”。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他是从几个角度来让我们认识“妄识非心”的?

    实际上就是两个角度:一个是“两种根本”,一个是“举拳验见”。

    第一个角度先说真妄二本,一个是真本,一个是妄本。妄本就是我们的妄识、妄心,就是书上说的“攀缘心”。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我们认假为真,把这个妄想心、攀缘心当作了我们的心,这叫认妄为真。然后就造成了生死轮回,这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它不是我们的真心。正是因为认了这个假心,所以我们才生死轮回、才痛苦。那怎么办呢?要认识我们的真心,就是真本。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就是真心。我们这个心是三个层面的:一个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心,就是肉团心;第二个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就是妄想心,是妄识;第三个是解脱意义上的心,是真心。这三个层面的心叫肉心、妄心、真心,前两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真心就是我们解脱的根本。第一个方面首先是指出:哪一个是生死的心,哪一个是解脱的心,让我们首先明白妄心是生死的心,真心是解脱的心。这是第一个角度让我们认识的。

    第二个角度,“举拳验见”。举拳问阿难:“汝今见否”。“看见了吗?”“看见了。”“你用什么看的?”“我就是用我这个心看的。”佛说:“此非汝心。”这个不是你的心。前面七处征心都已经说完了,这是你的妄心,不是你的真心,所以后面说“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虚妄相想”,我们的妄心怎么来的?就是根尘相对产生的那个妄识,你一分别,第六意识这个妄想心就看到了,“噢,这就是拳。”所以叫“前尘虚妄相想”。前尘就是六尘。六根对六尘产生的一个妄想分别心,六识就是我们的妄想心,你就把这个当作心了。

    通过这两个方面让我们认识,妄想心不是真心,所以叫“妄识非心”,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果要想解脱轮回,必须要认识那个解脱的根本:真心。

    这一段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认清真妄,认识到真妄。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就进入第三大段。

    第三大段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要进一步认识我们这个妄心、妄识,它是没有体性的,这叫“妄识无体”。“妄识无体”什么意思?就是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妄就是虚妄,虚妄的分别心。你把它当真了,你认为它是实有的,其实它是假有的。

    他是怎么分析的?其实就是从两个角度说的。一个角度就是“真心有体”,什么叫有体?真心是不变的,不变的为体,我们无相的道体不生不灭,因为它不变,所以就把它说成是有体的。另一个角度就是反过来,变化的就是没体的,它是变化的,是生灭的,这个就属于妄心。真心是没有生灭的,所以它是有体的;妄心它是生灭的,所以它是没有体的。就是这两个角度。他后面分析的这些就是怎样来证明有体、无体。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就是说真心跟根尘没有关系,它可以脱尘的,当然也可以脱根。但是妄心是离不开根尘的,根尘相对产生妄心,所以它不能离开尘。“若离前尘。无分别性。”这就是妄心,如果没有六尘,这个妄心就断灭了。我们的真心是没有六尘它依然不断灭,依然有分别性,这个就是真心。他其实就是从能不能脱开六尘,来认识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的。

    后面说的“内守幽闲”,这是讲我们要注意的事项,就是在禅修过程当中,在修证过程当中,如何转六尘。“内守幽闲”,这个还属于法尘的灭法尘。法尘分两种,一个是生法尘,一个是灭法尘。在定中所处的清净境界,这个就是灭法尘。因为有法尘,那你这个意识就没有断,意识未断,真心就不能显现。所以必须把灭法尘断了,没有灭法尘了,六尘就脱开,脱开之后,真心自然就现前了,在这之前都是妄心。

    这里主要告诉我们真心和妄心的区别,怎么认识真心,怎么认识妄心。就是在于能不能离开六尘,能离开六尘就是真心,不能离开六尘就是妄心。我们这个妄心是: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有六尘它就有,没有六尘它就没有。这是妄心的特点,叫“审而不恒”,就是它有分别性,有分别的功能,但它是断断续续的,是可以中断的。有六尘的时候,这个分别心就有了,没有六尘的时候,这个分别心就断灭了。

    比如说你睡着的时候、昏死的时候,你昏过去了,这个六识就断了,这个妄心就没有了,因为你睡得很死,这个妄心就断了;但是我们这个真心跟死不死没关系,它生也在、死也在,我们死了,而真心是不会死的,所以说它是不会中断的。这就是真心和妄心的区别。所以他(佛)就证明“妄识无体”,妄识是没有体的,因为它是有生灭的,所以是没有体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9.楞严经浅述(简述七处徵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qx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