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楞严经浅述(综论七处徵心)
“七处征心”,让我们认识到妄识无处,就是我们这个分别心、意识心它没有固定的处所。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妄想。为什么叫妄想?妄就是虚妄的,它没有定处,没有固定的地方。从七个方面来追究,让我们认识妄想心是没有固定处所的。
第一处征心,“执心在内”,阿难认为我们这个心在身体内部。佛陀是如何分析批驳他的呢?是用假设推理的方法,假如心在身内的话,阿难不是说心在身内吗?假如你说得对的话,你就应该了知你身内的情况,“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等等这些情况,但事实上,我们是不能了知的,这就与事实不符,与事实相违,所以说“心在身内”是不合理的。
再看第二处征心,这一段也是佛先顺着他这些话:假设你是对的,假设“心在身外”,那么身和心就剥离了,剥离开之后,身和心就不相干了,身是身,心是心,但事实上,我们的身心是相知的、身心是相依的,所以这个与事实不符、与事实相违背,是不合理的。
然后再看第三处征心。第三处征心,阿难又认为心是潜伏在根里,佛是怎么分析批驳的?阿难不是作了个比喻吗,“琉璃笼眼。不相留碍。”在这个比喻中,眼比喻是心,碗比喻是眼。那么假如眼见碗的话,它背后的意思说明什么?有两种情况:心能见眼和心不见眼。第一种是心能看见眼,第二种情况就是心不能看见眼睛,这两种情况都不能成立。为什么呢?假如“心能见眼”的话,眼就成了外境了。如果眼就是外境,眼本身能看东西的功能就不存在了。那么这个与事实不符,因为眼睛是具有看东西的功能的。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就是“心不见眼”,你的心看不到眼睛。那么你的心看不到眼睛的话,那就跟前面那个比喻相违背,也是与事实不符。事实上我们的眼睛是能看到这个碗的,就像你的眼睛是能看到你的眼镜的,只不过眼镜的玻璃片是无色透明的,实际上是可以看到的。他是从这两个方面来批驳,“心潜伏根里”是不合理的,是不能成立的。
然后再看第四处征心。四五六这三段是最复杂的,是用的典型的佛教因明推理,前面那几个还不是很典型,这三个是最典型的。
阿难提出来:心分明暗,开眼见明,是为见外,闭眼见暗,是为见内。这实际上就造成一种混乱,一会见内一会见外,随着开合明暗而见内或者见外。
佛是怎么破的?其实佛是抓住一点来破的,主要是在“见内”上来破的。见内是不成立的,就抓住这一点,见内不成立见外就给否了。这类似于数学上的反证法,不管你说多么多,我只要抓住这一点,“不成见内”,见内是不成立的,这一点错了就完了。实际上就是反证,类似的反证法。
佛用了两个角度来分析的,一个是从直接看的角度,直视,“所见非内”,你所见的不是内。你所见的怎么是内呢?有能看的,有所看的,不就对立了吗?对立了怎么能是内呢?应是外嘛,所以不成立。“所见非内”又分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眼,一个是不对眼。对眼的话,我看见了黑暗,这个暗一定是在你身体之外,在你眼之外,你看见了黑暗,你说在内是不成立的,这是对眼。还有不对眼,如果不对眼的话,他就没有见啊,没有能见就没有所见,这个见就不成立,所以无论是对眼还是不对眼,这个见都是不成立的,这是从直接看的角度,叫直视,直接看,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就是返观,返观就是往内看。直视是往外看,返观就是往内看,就是“能见非实”,能见的是不符合事实的。返观是能见的,直视就是所见,一个内一个外,一个能一个所,他是从能所两个角度来分析的。
返观就是能见,能见的又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见面,一个是见面。如果这个眼不能见面的话,眼不能见面怎么返观?就不能返观,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能见就没有所见,什么意思?没有能观的,也没有所观的。没有能观就没有所观,因为有所观才有能观是吧?有能观才有所观,所以说如果眼不能见面就不能成立。
第二个情况是见面,眼能见面的话,肯定有能就有所,眼能看见面,说明眼和面就剥离开了,一个在这一个在那,有对境,这个与事实不符,犯了与事实不符的过失,这在因明学里面叫犯。犯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与事实不符,违犯了事实;一种是与常理不符,就是违犯了常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与推理不符,不符合推理。在这里就是违犯了事实,与事实不符,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假如眼能见面的话,他就分开了,就成两个了,一个这个,一个那个,也就是说,自他相混。上面说了,如来身亦是汝身,汝身亦是如来身,就是自和他,就是你和别人相混,这也是与事实不符,这是第二种情况。这也是犯,违反了事实。第三种情况就是假如眼能见面的话,因为眼能见面,只能说一个是这个,一个是那个,都离开了,就是心和身剥离了,我们这个眼睛如果离开身体就没有知觉了,这也是与事实不符,也是犯,犯了与事实不符的过失,这是第三个。第四个是假如你眼能见面的话,一个是这个,一个是那个,就是这个和那个就成两身。如果一人能成两身,那么一人就可以成两佛,这显然也是与事实不符,这也是犯。所以说如果眼能见面的话,就违犯了四个过失。这比较复杂一点。这是第四处征心。
第五处征心,这也有点复杂,王同学提到眼根,这个说得很好。其实扩开这六根,他是以眼根为例(以一根代指六根)。就跟《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下面“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这样的。
第五点,阿难认为心是随合随有。就是跟哪个境相合心就在哪里。这个就有点混乱了。那么佛怎么来分析呢?也是从两个方面,一个有体,一个无体。一是心没有实在之体,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心有实在之体。假如心没有实在的体性,它不是实体,不是实有的,假如心不是实有,就是无体,那无体就不能合。无体怎么能合呢?无体不能合,不能合,随合随有就不成立。如果心无体也能合的话,那十八界就多出一个界来,十九界,再加“心无体”这么一个界,就成了十九界了,六尘再加一个尘成七尘了,这是很可笑的。这在因明学上叫可笑,可笑就是严重违背了事实,有点儿离谱叫可笑。这是一个角度,“若心无体”,如果心没有实体的话。
第二“若心有体”。心有实在体性的话,这里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从有出有入来讲。什么叫有出有入?就是内不见五脏六腑,外不见面,就是你向内看的话,看不见自己的五脏六腑,向外看的话不能看到自己的脸,看不到自己的面。内无所见,外也无所见,既然都无所见,这个心就没有出入之相,所以说怎么合?没法合,不能合,心与相不能合,“心则随有”不成立。你必须有所见才能成立,有能见、有所见才能成立,既然没有能见,没有所见怎么成立?没法成立。你这个心从何生起啊?不能生起,不成立的,这是一个情况。第二个情况是从没有固定的地方来分析的。“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得有定体,如果没有定体的话,你怎么合?
没有定体的话这里面分了几种情况。佛分了四种情况,一种是一体,假如四肢共一个心体,就是我们两手两脚这四肢共有一个心体的话,比如我捏这个手,手好痛,脚痛不痛吗?脚肯定不痛,因为你捏的是手,脚肯定不痛。如果是一体的话,你捏手,脚也应该痛。所以这个严重违背事实,这在因明学上叫可笑。
第二,假如多体的话,四肢各有心体,就是一个肢就一个心,四肢就四个心,就是有四个心体,有四个心体的话,多体就成了多人了,一个体就是一个人,多体就是多个人,四个体就是四个人。那么阿难一身就有多个阿难,张三一身就应有多个张三,这显然不成立,严重违背事实,这也叫可笑。
第三个情况是遍体,就是普遍,一心遍满全身,就是你这一个心变满整个身体,这个叫遍体。如果是遍体的话就跟前面的四肢共一个心体是一个道理,你捏一个手的话,手痛脚也痛,你打脚的话,头也应该痛,这显然与事实不符。这是讲的遍体。
第四个讲的不遍,假如你这个心不遍布全身,心局部在身体的某一个地方。局部在身体的某一个地方的话,如果你触头,只能头有感觉,脚不能有感觉,事实上都有感觉。因为无论是头还是脚都是六根的身根,身根都有触觉的,都有感觉,所以说这个严重违背了事实,也叫可笑。
从一体、多体、遍体、不遍体四个角度来分析,这个是不成立的。第五个也比较复杂,挺复杂的。
第六处征心是“执心在中间”,它前后分了两个部分。前面阿难就笼统地说心在中间。佛怎么给他分析的呢?从两个方面,一个是身内之中,一个是身外之中。假如你所说的是身内之中的话,你身内以哪个为中?如果心在我们皮肤上,皮肤上也在身上,如果在表皮的话那就不叫中,心在中间这个不成立;假如在身里面,心在身内的话就成了第一个了,回到第一个去了,显然是不成立的。心在身上之中这第一个不成立。
第二个身外之中。身外又分两点,一个是无标,一个是有标。无标就是没有标志,有标就是有标志。我们先说无标就是没有标志,没有标志的话中间怎么来的?你必须有参考物,没有参照物就不存在中间这个问题。东西南北中,因为有参照物,没参照物这个中不能成立。这是第一个。第二种是有标志,有参照物,有参照物的话这个中间也是容易混乱的。东看成西,西看成东,南看成北,北看成南。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是中间,从北面看我们在南面,所以说即使有标志的话也是混乱的。这是第一个回合。
第二个回合,因为佛说心在中间不成立,身内身外都不成立。阿难就说了,“我说这个中不是你刚才说的那样。”什么样呢?“我说的这个中是在根尘之中,我说的是这个意思。”佛就说,“那好吧,既然你说心是在根尘之中,我也有话说。”
佛就分了两个方面来分析的,一是兼一个是不兼。大家先理解这个兼与不兼,这个兼就是心与根尘是有关系的,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叫兼。不兼的话是心与根尘没有关系,没有任何关系,这叫不兼。
咱们先说兼,兼就是心与根尘有关系。这里问题就来了,因为尘是无知的,这个书上有,尘属于无知,根属于有知。六根各有它的功能,见闻嗅尝觉知,根是有知的,尘是无知的,等于心与根尘有关系,就是我这颗心一半有知一半无知,这就叫“成敌两立”,对立了,一半有知一半无知,就矛盾了。这个显然与事实不符,这叫堕在两边。就是既有又无,这是矛盾的,这是堕在两边。这是兼的情况,不成立。
第二种情况是不兼。假如这颗心跟根尘是没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的话还谈什么中啊?你说的中有意义吗?你说心在根尘之中,心在根尘中间,既然你说的这个心跟根尘没有关系,那你说的这个中有意义吗?没有意义,没任何意义。因为如果这个心和根尘没有关系的话,你这颗心到底是有知啊还是无知啊?因为根是有知的,尘是无知的。那你这个心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因为没有关系嘛,所以你说的这个中也不成立。从这里分析的兼、不兼都不成立,他是分前后两部分来分析的。这是第六。
第七处征心,第七个相对于前面四、五、六是好理解的。阿难认为心不著一切,“心在无著。”不著一切就是我这个心。
佛是从哪个角度来分析的呢?佛也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的。你说心不著一切,心是有相还是无相?从有相和无相来分析的。假如说你这个心是有相的,有相就一定有一个地方,就一定有一个处所,有处所的话,心在哪里就会著在哪里。你怎么说无著呢?所以说无著是不成立的。
第二个是说心无相。假如心是无相的,心本来就无相。无相那你著什么?有什么好著的?谈不上无著也谈不上著,谈一个著或者不著都没有意义,所以也是不成立的。
我还要给大家说一下,阿难说的这个心不著一切。他还是认为心是有体相的,只是说我不著,只是说我不执着而已。这是阿难的一个观点。正是有这个观点,所以阿难才说我不执著。所以说佛才从有相和无相上来给他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