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玩,他很想玩另一个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车,于是他直接抢了过来,被抢的小朋友在哭。那么,请问你会怎么做?
A.告诉孩子不能抢别人东西,把玩具还回去;
B.告诉孩子应该礼貌的跟小朋友借;
C.给孩子解释各种不能抢别人东西的原因,比如说抢东西不对、对方会伤心等等;
D.以上全选。
如果你选了D,那么,恭喜你!你选了一个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的答案。
但是,这并不是最佳答案。
因为家长这样做其实是在替孩子思考,同时,也在替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习得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例外。
当你替孩子思考,孩子就会形成依赖,从而抹杀了孩子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孩子就不能学会思考并解决问题。
那如果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又会怎样呢?
学会思考问题的孩子,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面对问题会更加从容,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更好的解决问题,也为建立自信、自尊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这种能力也将会在孩子的一生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会问,孩子小的时候怎么会想那么多呢?长大了再说吧。
以前我也很疑惑,面对问题的时候要思考并想办法解决,这个对大人来说都不太容易,小孩子能学会吗?
一次偶然机会,我见识了一个四岁半孩子在无需大人帮助下完全靠自己解决问题后,我就相信孩子拥有无限的潜能。
那一次,与好友一家去果场玩,我们家乐乐和好友的孩子燃燃很自然地就玩在一起了。期间,他们两人在草丛中捡到两个枯枝,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刚开始他们各自拿着自己捡到的枯枝玩得很尽兴。
后来,燃燃玩着玩着就开始看上乐乐手中那个大点的枯枝,他很想要玩,于是有了以下的场景:
燃燃:“乐乐,你的树枝借我玩一下好不好?”
“不要,我要玩!”乐乐没有丝毫犹豫。
但是燃燃没有放弃,想了想,说“我想到一个办法,我们轮流玩,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先玩,好不好?”
“好!”乐乐同意了。
然而,一轮剪刀石头布后,乐乐不干了,因为他输了,他不愿意把枯枝给燃燃先玩,一直坚持要重新来过,燃燃也同意了,几次之后乐乐赢了,他先玩了,然后轮到燃燃,接下来两人就很友好的轮流玩起来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事后,燃燃竟然很认真地跟乐乐聊起来,他说“乐乐,你剪刀石头布输了不认,这就叫‘骗人’,输了就要认......“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乐乐听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俩又为玩那个枯枝的事情讨论起来了。这时,乐乐竟然听从了燃燃的安排,剪刀石头布轮流玩,燃燃赢了先玩,乐乐输了后玩,两个人都很自觉地玩一会就给对方了,特别和谐。
整个过程让我非常的惊讶,一个四岁半的小孩,竟然像大人一样,想着各种办法来解决他的问题。我相信即使“剪刀石头布轮流玩”这个办法不能得到乐乐的认可,燃燃还是会继续想其他办法的,因为他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会,关键是家长要创造环境,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
那么除了尽量不要替孩子思考问题,减少他对父母的依赖以外,家长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大家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去抢玩具?为什么有的人长大后会打架?甚至有的人受到挫折后想不开跑去自杀呢……其实孩子的这一系列行为根本的原因基本相同: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只关注他当下想要的,他不关心别人的感受,而且脑海中只有唯一一种解决方法,他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可能,也不会去想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后果。
所以,培养孩子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
让孩子学会寻找多种解决方案
让孩子学会考虑后果
1、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
当孩子不理解他人的感受,不知道别人笑表示开心、哭泣表示伤心、吼叫表示生气……,他就不会考虑他的行为可能会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日本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画着人物表情的图片带到一所学校,让孩子们辨别图片中人物脸上的表情。他们发现学校里的“小霸王”大部分都分辨不清图片中人物的表情。这说明“小霸王”们之所以老欺负其他人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
专家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常常被忽略,所以他们才学会忽略别人的感受。
所以说,要教会孩子理解他人感受,首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们平时看到自己孩子摔倒,就会说“不疼,快起来!”请问,不是你自己摔倒,你怎么就知道不疼呢?这就是典型的忽略孩子的感受。
其次,家长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更多关于感受的词汇和体验。
比如,家长可以在讲故事(或者看电视)的时候,适当插话问孩子故事里面人物的感受,开心、伤心、沮丧、难过等等,让孩子渐渐学会理解各种感受。
我现在陪乐乐看动画片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一招,举个例子,当看到乐迪接到任务去送快递的时候,我就会问,乐迪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然后利用这个机会教给乐乐“开心”这个词;当乐迪遇到麻烦需要帮忙的时候,我就会引导乐乐知道这叫“犯愁”。
2、让孩子学会寻找多种解决方案
当孩子知道问题不只有一种解决方法的时候,他就不容易去钻牛角尖,也不会轻易受到挫折而放弃,他会努力的去寻求另一种解决办法。
在日常和孩子的练习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问孩子有什么解决方法,当孩子说出一种方法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肯定他,然后不断引导他继续思考“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吗?”,让孩子对同一个问题思考更多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孩子认识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可以有多种的。
例如,乐乐在家里玩玩具的时候,因为玩具没收拾,外婆说他弄得乱七八糟。我下班回来,乐乐跟我说了这件事,我就问他:“那我们有什么办法不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呢?”于是我认真的拿来笔和纸,乐乐看我拿来纸笔准备把他说的方法记下来,他也来劲了,很快说出了解决方法。
(1)玩具玩过之后收拾起来;
(2)玩具不倒出篮子玩;
(3)在篮子里面玩。
虽然(2)和(3)是重复的,但是我觉得他去思考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就已经惊艳到我了。
3、让孩子学会考虑后果
在孩子说出的各种解决办法中,有可能有些是负面的,比如孩子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他可能会想到抢过来玩。对于一些不可取的方法,我们不用一上来就否定他,我们要引导他自己去思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体会到这种方法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比如,要想让孩子知道抢玩具可能造成的后果,家长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拿两个玩偶,分别扮演抢玩具和被抢玩具的小朋友,模拟出一个孩子能理解的场景。当玩具被抢后,被抢的玩偶做出伤心、生气以及抢回来等多种可能出现的表现。
当孩子知道他抢了别人玩具可能会出现不好的后果的时候,他就会明白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培养孩子学会思考问题的过程可能不会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也不像你直接告诉孩子那样,马上就能让孩子掌握并解决当下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不是教孩子思考什么或者做什么,而是教孩子如何思考,从而让他们能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比起解决当下的问题,让孩子走在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的路上,这一点更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