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烹菜

作者: 静墨不语 | 来源:发表于2019-10-22 22:04 被阅读0次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他举重若轻用做菜谈治国,让烹饪获得了伟大的思想。如果说烹小鲜可见治国之道,那么作文这样的小鲜用烹饪来鉴,更能洞见为文之妙。

    作文不是自由创作,是被规定了范围、在一定要求下的写作,就如同给定了食材的一次烹饪。这的确有着巨大的挑战,写作本质是追求思想情感的互通有无,需要的是个性,而给定范围和要求的作文无形中被引向某一标准。螺丝壳里做道场,说的就是作文的这种难度。

    是不是给出了写作标准和要求,作文就注定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了呢?如果是,那么给定食材后是不是只能做出一种菜肴?用逻辑推理容易写出答案,但真要付诸行动,则像烹小鲜一样就既要放开手脚,又得小心翼翼了。

    “这就是我的菜。”这是作文首先要解决的写作动力问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尽管从主题到题材都对写作做出了限制,但命题人也都尽可能做到了让每个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也正是这个空间的存在,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菜,并愉快的把食材领走。作文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帮助学生寻找、发现这就是他的“菜”。且看我如何上这节作文课的,有题如下: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呢?”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读了这则材料,请根据自己的感受或体会,以“我心有主”为话题作文。

    谁能没有自己的心?谁不想让自己的心有主?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对心的诱惑,也有心的挣扎,这就是文题带给学生的菜,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从这则材料里触发自己的心灵感应点。我让学生以材料为钥匙,打开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记忆之门,在追问中,学生表情很快就从沉思变为欣喜。

    学生一:材料让她想起了关于秤的事情。利益会让好多摊贩短斤少两,在秤上做文章,不知道秤有三颗星,一颗是福,一颗是禄,一颗是寿,秤的祖宗警示,谁让秤失去公平就是在折损自己的福禄寿。秤应该在人的心中。

    学生二:材料让他想起了心学大师王阳明。想起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想起了那棵让他追求开悟的竹子。竹子在中国文人眼里是气节,是君子,是心。竹子让王阳明差点崩溃,也让他最终看到了自己的心。

    学生三:材料让她想起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了俗世的幸福的六便士,过着艰难的流浪生活,因为心中那一轮月亮。

    学生四:材料让他想起很久以前读过的《查理九世》,巫师把人的心放在天平的一端,而天平的另一端则放一片羽毛,如果天平偏向心那么这人就得下地狱,如果天平偏向羽毛,那么这人就可上天堂。只有心无杂念,保持纯真,才能让心轻如鸿毛。

    在材料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只是在食材堆里选料而已,要让这些材料变成自己的菜,还需要或腌制,或泡发,或去粗取精,要让材料的特性释放出来,且让释放出来的特性更适合自己的口味,并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于是我让学生继续讨论,把思路拓展更宽一点,更深一层。我继续追问,要学生寻找题目的现实意义,回答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一进一步从现实中发掘心中那杆秤的意义,因为失去了善良这杆秤,毒奶粉、假酒、假药、假疫苗,各种骗局盛行,社会失去了诚信,失去了信誉。这正是每个人面临的现实困局,用这杆秤正是为自身开拓生存空间。学生二从王阳明格竹中看到人的修养和发展不再是从他人那里寻找,而是不断反思,不断向内追问的过程。学生三从思特里克兰德对月亮的追寻与享受中,看到了人们越来越物化,越来越远离自我,越来越远离幸福,看到了心有所主的价值。学生四则看到了人心的被污染,被复杂,被牵绊,看到人心纯真无邪的可贵。每一个学生都从材料里找到了写作意义,获得了写作的内在动力。

    材料已经让学生闻到了菜的美味,那种欣喜,那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让我看到了他们心中在呼叫:“这题目,这文章就是我的菜!”

    他们的文章尚未动笔,而拟写的标题就香气扑鼻了:“人心一杆秤”、“何需得有竹”、“月亮才是我的心”、“请珍惜每一片羽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文如烹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uo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