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讲述了自我成长类心理咨询的简单概括过程,书里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三种自我状态、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通过动物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读来非常轻松愉快。虽然不能说取代心理咨询治疗创伤,但是确是拯救各种不开心的良药。
关于心理学的三个有趣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模式和感受像个孩子
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而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例如:蛤蟆先生的“适应性儿童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
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例如:獾和蛤蟆父亲的“挑剔型父母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行事。
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的父母的声音和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能基于事实来行事。
在成功的人生里,三种状态都很重要,不过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时,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也更需要自己思考;而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只能靠自己,能帮助自己,旁人包括心理医生都只能起鼓励的作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蛤蟆先生也逐渐从儿童自我状态居多转入到成人自我状态居多的状态。
自证预言:
每个人都会选择人生坐标里的不同状态,我们在童年时期不知觉中选择了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并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然后不断的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最终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就像喝醉酒的必然后果就是宿醉头疼,当生活不快乐的时候,我们用“喝醉”的方式来印证我们的明天确实恨悲惨的预期。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觉得实现“自证预言”也是人自身去对抗“认知失调”的一种途径。比如说我觉得自己是个绅士,于是当我行为粗鲁的时候内心就会因为严重的认知失调产生不适,为了对抗这种失调我必须矫正自己的行为以求心安。
这么说,心理学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人的行为。
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可以看作是我们为了达到“自证预言”而采取的一系列无意识行动。
例如书中提到的“PLOM游戏(Poor Little Old Me译为可怜弱小的我)”,当别人伤害了你时,你也许会偷偷无意识地配合对方,给自己制造不快,最终实现“可怜而又弱小的我”这种心理感受。
有点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呀!
如果你因为一些心里的小纠结而不开心,去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午安!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的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习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几乎在任何方面。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自己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御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