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那棵赤棠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那君子啊,哪肯到我这边。心中喜欢他,何不准备酒饮款待他?
那棵赤棠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那君子啊,哪肯到我这边。心中喜欢他,何不准备酒饮款待他?
【注释】
[1]杕(dì):树木孤生之貌。[2]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3]噬(shì):何。适:到,往。[4]曷:同“盍”,何不。[5]周:右边。[6]游:游逛。
【赏析】
《有杕之杜》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她长久地暗恋心中的君子,但不敢一诉衷肠,只得日日思念。她在男子可能出现的地方站立良久,只求能看心上人一眼,而这种微浅收获的代价,则是伴随了整个等待过程的纠结忧思、心如鹿撞。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艺,直录女子的所思所想,生动形象,反映出了女子纯真的心境和浓厚的爱慕之情。
诗作以生于道旁的杕杜比兴,具有浓重的意蕴。独自兀立的棠梨树,孤零零的,落寞不已,呈现出女主人公此刻最真实的心境:因为心有所属,相思情切,而变得孤独、寂寞异常;她日思夜想着能够有心上人的陪伴,白日焦躁不安,夜晚辗转难眠,心儿早已飞到了心上人身边。
另外,作者描画的这一场面,也是对女主人公翘首企盼的图景的摹写:她只身一人,在道旁伫立良久,等待着心仪男子的到来,也许是初次见面的地点即是这里,也许是曾经打听到男子不日要路经此处,她欣喜而又紧张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但人并没有出现,只有那株同样伫立道旁的赤棠树,与柔弱的女子两相对照,更添伤感。
女子在等待中,不免变得烦躁和不安,开始默默地念叨着:“彼君子兮,噬肯适我。”看看四周荒凉的景象,显眼的就只有那孤零零的赤棠,她不免信心陡减:“那个人儿,他愿意到这儿来吗?这儿如此偏僻,也不是他经常到的地方,他能专程赶来的可能性不大啊!”女子的提心吊胆,是对环境的不自信。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她在伤感外部环境时,也在盘算着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思考着自己哪一点能够吸引到心仪的男子,因而忧虑无限、患得患失,担心自己的一腔热情,无法换来回应。这种对自己魅力的怀疑,正是每一个陷入相思的人的共性。
最终,女子左思右想后,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他一定会来的!”这是女子对心上人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肯定。然后,她变得释怀很多,开始思考如何回应和招待男子。“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我心中喜欢他,这一点是确定的,但如何招待他,却颇费心思,是该彻底表现出自己的爱慕,还是该有所保留、稍稍透露一点呢?怎样才能让男子感觉好一些,让其既不感到疏远,又不会感到唐突?这些都还需要细细思考。这样,一个小女儿家的心思,就被作者寥寥数笔,形象生动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诗作运用回环复沓的手法,两章仅易数字,就写出了女子缠绵、纠结的心境,达到了结构和情感的契合。
因为诗作浅短,描述的仅为外在环境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因此,诗作呈现出很大的蕴藉性,有着很大的表意空间。对于其主旨,也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有多种看法。一些喜欢附会政治的评论者,如《毛诗序》、《诗集传》等,主张诗作不应该单纯从字面意义出发,而是有更加深刻的内涵,主旨应为“刺晋武公”或“好贤”,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针砭统治者的昏聩腐败,或者是统治者以思妇自比,抒发强烈的求贤愿望。
这些说法,虽提高了诗的意旨,丰富了诗作的内涵,达到了寓教于诗的目的,但却显得牵强,将自然变为了晦涩,多不为今人所取。现代的评论者,大都基于诗作的内容,还原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版图,认为此诗是迎送相思之作,如“迎宾短歌说”、“思念征夫说”、“情歌说”、“孤独盼友说”等,显得更加自然、契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