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1、迁许之役
“湨梁之会”(前557)期间晋国的一个意外收获在于长期依附于楚国的许国突然有了投靠的想法。此时距离许国被迁到楚“方城”之外的叶(前576)已经过去20年,许灵公可能是在楚国由于不明原因受到了某种屈辱而希望转投晋国,所以“请迁于晋”。不过这只是许男个人的见解,其诸臣认为十分不现实而予以拒绝:
如图,许国自迁到叶之后(从小绿圈到大绿圈),成为了方城之外楚国的一个县,平时需要承担极为繁重的各种兵役、劳役,甚至随时有可能被其吞并。而且诸侯之师如果从郑(中间红圈)出发南下继续攻击楚国及其仆从国(诸蓝圈),许国将首当其冲,所以尽快摆脱这个危险的位置确实十分急迫。
当然如果许果真“迁于晋”,那么目的地不会是晋国核心地带或者富庶的“南阳之田”,而将是其太行山脉东麓原先赤狄、白狄占据的广阔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也即申公巫臣所封之古邢国附近、赵氏别宗所封邯郸以北的地区(绿色北向箭头)。这样可以永久性地远离死敌郑国,也不参与中原诸侯直接的冲突。
当然此迁移的物理半径实在太大,操作起来成本极高。就许国既有的卿大夫集团而言,长途迁徙可能导致其拥有的财富、土地和人口在途中大量散失。而且楚国的申县近在咫尺,楚师也不会坐视许国迁移不管。因此在诸侯之师已经集结并准备实施“迁许”之时,许之大夫拒绝了之前许灵公已经与诸侯擅自达成的协议,此激怒了晋上卿荀偃等人。
2、鲁襄公十六年(前557)伐许与“湛阪之役”
许国上下的出尔反尔立刻招致了晋国为首诸侯的惩罚:
……诸侯遂迁许。许大夫不可,晋人归诸侯。郑子蟜闻将伐许,遂相郑伯以从诸侯之师。穆叔从公,齐子帅师会晋荀偃……(左传.襄公十六年)
注意在这一年初的活动中,“湨梁之会”上叔孙豹陪同鲁襄公参会后先行返回了鲁国,也即《经》所谓“夏,公至自会”。而会后得知将“迁许于晋”之后则动员了叔孙豹、叔老统帅的左军前往郑、许之间,所以这只部队由原先负责协助给许国搬家的任务转变为作战任务。
由于即将面临与楚国的正面冲突,为了保护诸侯的安全,晋侯以及其他国君撤往后方作为支援,所以主帅叔孙豹跟随鲁侯呆在后方,而由其佐叔老帅军参战:
……夏六月,次于棫林。庚寅,伐许,次于函氏。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杨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左传.襄公十六年)
如图,伐许之役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诸侯在棫林集结后分工攻打许国所在的叶县(南下红箭头),不过诸侯可能意在试探楚国的反应而没有坚持强攻,而是象征性地围困之后就又在函氏集结修整。
第二阶段楚“申公”公子格独自率领申之师北上救许(北上绿色箭头),与诸侯联军在湛阪决战。申县地处南阳盆地,人口众庶,经济发达,向来是楚国北方最主要的屯兵地,所以申地人马当在千乘之众,与郑、鲁、卫、陈、蔡等诸侯相当。不过诸侯之师包括晋、郑、宋、卫、鲁等国,晋师出战必在千乘以上,郑国此次非常积极当在五百乘,宋、卫、鲁各出一军平均在三百乘,则合计联军超过两千四百乘,可能达到三千乘,因此战役结果不言而喻。
于是第三阶段中联军乘胜劫掠了楚国方城之外诸县,并再次伐许,最后满载而归(东进及北上红色箭头)。
“湛阪之役”是春秋时期晋、楚中原争霸的最后一战,此役后楚国虽然偶然还试图寻找机会北上,但再也没有能够发起像样的攻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