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和我的祖国》中“回归”这一单元女港警的扮演者惠英红吗?我很喜欢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好像除了她,没有人能把这种女港警特有的飒中带柔的特点表现出来。后来,我知道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演员。因而,当出现关于她的采访的视频或文章时,我会格外关注。
看到一则与惠英红有关的新闻。近日,在英皇南广学院开幕仪式上,她谈到,年轻艺人应该在幸运的时候更要用功,这样才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对于此言,我深有感触。年轻艺人该用功,年轻教师也该如此。当下,对于我来说,是最幸运的时候,也应该是我需要不断用功,不断突破的时候。
用功——我们不一样!
在备课《周亚夫军细柳》的时候,我反复在琢磨:我的课堂怎么样才能和别人不一样?创新,一定得创新!形式的创新是首先要考虑的。因而,希沃白板成了我得力的助手,将它玩转起来,课前的小复习将变得吸精。面对三十几位听课老师组成的评委团,孩儿们的紧张心理也能得到有效缓解。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这几个小游戏孩儿们的配合度和完成度超高,这是我完全没有料想到的。
其次,内容的创新是核心。可不要小瞧咱们教的00后,懂的东西,玩的花样,可比我们90后多多了!面对一篇让我们觉得如此枯燥的古文,解读一位离我们如此遥远的古人,不容易!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受到一篇文章的启发,我想到了立足文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实现了对汉文帝朋友圈的私人订制。这样的课堂导入一出来,孩儿们有兴趣了,接下来的对于问题的思考也挺给力。第二次听课以后,英红老师提出了一个好建议:实现朋友圈的前后呼应,整个课堂也会更加饱满。因而,在她的启发下,课堂最后的内容设置,我让孩子选择不同的身份@周亚夫,再发一条朋友圈。通过几个孩子的发言来看,周亚夫这个真将军扎扎实实地走进了他们的内心。
课后,从反馈来看,各位前辈们,对这节课的评价还不错。其实,我是很惭愧的,也越来越有一种紧迫感。这样的创新,真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目前,90后的老师越来越多,不日,将会成为教学战场上的主力军。如果我们还不用功改变,还不用功优化,还不用功创新,很快,历史的车轮终会将我们碾压,00后闪亮登场的时候,我们就离淘汰之期不远矣!
用功——耐得住寂寞!
说实话,我是一个贪玩的人。这样的我,是耐不住寂寞的。然而我却走上了一条如此辛苦的道路,真佩服我自己的胆量。幸好,努力成为一名良师的道路上,我遇到的,都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好老师。
恩师告诉我当初的她为了打造一堂好课,常常思考到深夜。深夜,本就是寂寞的。直到深夜,还在用功,是最寂寞的。寂寞成就了她的高级,但她却总说脚下永远是起点;群姨永远是办公室里最后的守护人。就像教室是学生安静学习的地方,办公室是群姨安静批改的地方,那里夏热冬凉,我是知道的。当语文组的灯光熄灭的时候,整栋楼才算进入了梦乡。从她的身上,我学到的最多的是“想成才,先遭罪”;每当我从教室出来,总能通过透明的玻璃窗,看到一个读书的身影,这是我大哥生命的常态。还能读书,她就拥有着最好的世界。对于她来说,不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才是最寂寞的。所以她总是不忘苦口婆心地教导着我沉下来,静下心,多钻研,别那么贪玩。
何其所幸啊,从开始走路之时,就有优秀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醒我,帮助我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两个月前,楼下小姑娘练钢琴的声音总是准时响起,但琴艺似乎没有多大的进步,磕磕绊绊的,不好听。两个月后,小姑娘练钢琴的声音依旧准时响起,可是那首曾经弹得结结巴巴的曲子却变得流利动人。每天晚上,小伙伴们写完作业开始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她却守着自己眼前的一排黑白琴键,不寂寞吗?也许,寂寞来了,进步就不会远了……
想到这,我也偷偷为自己点了个赞。
用功——读!读!读!
就这次而言,说实在的,面对《史记》,我始终没有勇气迈开步子去深读;面对司马迁,也只是人云亦云,将他推上神坛。但,经过这次深入备课,我的观念变了。其实,司马迁也好,司马迁写的人也好,都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你、我、他(她)的影子。粗略地翻看了《司马迁之风格与人格》,读了多遍《周亚夫军细柳》,突然有种感觉,司马迁在生活中一定是个暖男。只有有温度的人,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琢磨字,琢磨词,琢磨句,琢磨人,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读!读!读!大哥说:“读吧!这样才能不浮躁!”
用功读,用功思考,用功让自己的课更有底气,更有灵气。也许有一天,你会说:“璐gō,真霸气!”
今天早上,看到大哥对我上周三《周亚夫军细柳》的评课,作为兄弟,也必须应和一下才好。是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