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孩子们会陷入问题行为?

为什么孩子们会陷入问题行为?

作者: a玉洁 | 来源:发表于2022-08-18 16:16 被阅读0次

    在《幸福的勇气》(日本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著)一书中谈到,“为什么孩子们会陷入问题行为?”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关注的是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行为,是指一个人出现“问题”的行为方式。

    在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或老师应了解“问题”背后的“目的”。

    书中,专家把“问题行为”的目的分为五个阶段,这是由正常渐渐转变为不正常的五个阶段。

    首先,“称赞的要求”。

    面对父母或教师,孩子希望扮演“好孩子”,Ta的内心在说“请表扬我!”

    孩子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获得表扬后能够在集体中“取得特权地位”。

    这时,孩子并不是在做“好事”,只不过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倘若,得不到表扬和关注的话,孩子会觉得努力没有任何意义,很快,他们就会失去积极性。

    第二阶段,“引起关注”。

    孩子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却并未获得表扬,也没能够在班级中取得特权地位,或者原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耐性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此时,孩子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

    也就是说,通过学业之类正面进攻不顺利,所以就想通过其他手段成为“特别的我”。不是作为“好孩子”变得特别,而是作为“坏孩子”来达到这一目的。以此来确保自己的特殊地位。

    第三个阶段,“权力斗争”。

    此阶段,孩子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这是相当厉害的一个阶段。

    “权力斗争”简而言之就是“反抗”。

    比如,用脏话来谩骂、挑衅父母或教师,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些甚至抽烟、偷盗,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

    这时,很多父母或老师都会采取愤怒的手段,或打骂,或斥责。但是,这就上了孩子的当。他们会兴高采烈地打回下一个“反抗之球”。

    理性的做法,一定要立即退出“球场”,既不要斥责,也不要表现生气的样子。

    第四个阶段,“复仇”。

    请想一下,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以及权力斗争,这些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是,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孩子就会转而寻求“憎恶”。

    既然已经知道对方不会爱我,那就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

    复仇阶段的孩子,其目标不是做“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

    还有,自残行为或者自闭症,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也是“复仇”的一环,他们是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

    这个阶段,家长或老师能做的事情几乎没有了。

    他们的目的就是“向你复仇”,你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认为找到了复仇的机会,进而进一步升级不良言行。

    这种情况只能求助于心理专业人士。

    第五个阶段,“证明无能”。

    为了被人当做“特别的存在”,之前想方设法绞尽脑汁,都没有成功。父母、老师、同学,大家对自己甚至连憎恶的感情都没有,无论是家庭还是班级,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尽管处于这样的状态,父母或老师依然大力劝说你要好好学习,而且关于你在学校的表现及朋友关系,他们也事事介入。

    其实,孩子真希望他们不要什么都管。

    但是,他的想法得不到理解和尊重。

    周围的人都希望你能更加努力,他们认为只要去做就能办到,希望通过督促来让你有所改变。

    可是,这种期待对于问题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麻烦。

    正是“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这样的想法,导致了孩子要告诉周围的人,“因为我很无能,所以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

    孩子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无能。赤裸裸地装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再简单的课题也不愿去做。不久,连他们自己都深信“自己是个傻瓜”。

    当孩子开始证明自己无能的时候,连专业人士也非常困难。

    综上所述,面对孩子“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家长或老师就完全无能为力了吗?

    不,大部分问题行为还处于第三阶段的“权力争斗”时,为防止进一步恶化,教育者的作用可以非常大。

    朋友们,本书还在阅读,解决的方法会在下篇谈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孩子们会陷入问题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be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