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河》:圣水的谎言

作者: 末末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17-03-21 22:07 被阅读88次
    《月亮河》剧照

    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印度,恒河边上,关于印度的寡妇。

    楚亚,一个八岁的女孩,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了,她被自己的父亲收掉手镯、剔光头发,换上白色的衣服,送到了位于恒河边上的寡妇院,开始她在老死之前的斋戒守身的生活。楚亚跟着年长的寡妇们每天祈祷、乞讨以换取很少的食物。她不被允许外出,以免她本人包括她的影子玷污了其他人。有一天,在听牧师讲道的时候,这个孩子灵机一动问了一个天真的问题:“有男寡妇之家吗”?结果遭来一阵诅咒:“这种话你也说得出来,上帝保佑我们的男人不会有这种命运”。寡妇院里有一位高龄老人,依靠回忆她七岁婚礼时吃的甜点度日,小楚亚就用自己乞讨的钱偷偷买了一个拉杜给她吃,老人重新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快乐,当天夜里就死去了。

    卡莉亚尼,一个年轻美貌的寡妇,9岁时进的寡妇院,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为了维持寡妇院的生计,不时的需要出卖肉体到河对岸接客。一次偶遇,她和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卡拉杨相爱了。卡拉杨是一个接受了新式教育,认同甘地思想的年轻人,决定冲破传统娶卡莉亚尼为妻。但是在去卡拉杨家的船上,当她知道了卡拉杨的父亲的名字的时候,她退却了,再次回到寡妇院,自溺于恒河圣水之中,借圣水来洗涤自己受污的灵魂和肉体。卡拉杨去追问他德高望重的父亲,父亲却轻松的说:“作为寡妇,能够跟牧师上床那是她的福分。不过你还是可以把她当作情人啊”。

    莎坤度拉,一个中年的寡妇,每天严格的按照宗教的要求诵经行事。有一天,牧师问她:“这么多年的牺牲与奉献,你比较靠近自我超脱了吗”?“如果自我超脱是挣脱世间的欲望的话,那就没有”。当甘地的思想逐渐传播,寡妇可以改嫁通过立法的时候,莎坤度拉心中的信仰开始坍塌,她的内心经历着追问、迷茫和痛苦的挣扎。

    影片名叫“Water”,中文译为“圣水”或者“月亮河”,都是很美的名子。也如这名字一样,影片的画面以恒河圣水、素裹白衣为主,是柔和的美,再配上印度那悠扬曼妙的音乐,构成视听的享受,然而,这些美丽画面下揭露的却是如此残忍的社会现实。用半个手指头都能想明白,成为寡妇不是女人的错,但是自古至今的社会都将寡妇视为不祥之物。在中国封建社会,也有过很多类似的陋俗,但是时至今日,都已经成为历史了。然而在印度,这一切惨剧还在继续上演,据统计,到2001年,印度还有3400万寡妇过着与影片相差无二的生活。

    影片以水为主线,寡妇院在河的一边,权贵们住在河的另一边,这条河是单行道,只有河对岸的人可以自由过来,河这边的人却不能过去。这条河,是印度教徒心中的圣河,每天在里面洗涤污垢和罪孽,死去也要将骨灰撒入其中以求永生,然而,它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精神篱障。印度教给了寡妇三条出路:一、给自己的丈夫殉葬;二、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改嫁给自己丈夫的兄弟;三、在寡妇院忏悔,靠诵经乞讨残了一生。正如寡妇院的迪迪所说:“我们是丈夫的一半,当丈夫死去了,我们就只剩下半个人了,半个人就跟死人差不多了”。

    宗教的起源都是美好的,但是当政教合一,宗教服务于政治的时候,那些统治阶级就会以神的名义来窜改教条,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影片的结尾,圣雄甘地坐在人潮汹涌的火车站,发表了极为简短的演说:“长久以来,我一直深信神就是真理,现在我知道真理才是神”。火车载着甘地及满车的追随者远去了,留下那些茫然的,心灵被照耀了一瞬间的人们在期待真理的应验。

    然而真理要战胜根深蒂固的传统,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已经废除了的种姓制度、女子高昂的嫁妆,寡妇不可改嫁等,依然是印度的社会矛盾的热点。


    附:印度的四大种姓

    印度教把人按照种姓分了四等,等级越高,也就意味着离神越近:

    第一等,婆罗门,即僧侣和后期有资格学习婆罗门教义的种姓成员,地位最高,从事祭祀和文化教育,;

    第二等,刹帝利,即武士等,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

    第三等,吠舍,即平民,经营商业贸易;

    第四等,首陀罗,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及各种体力劳动和手工业等。

    除以上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所谓“不可接触的贱民”,又名“哈里真”。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好像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他们的工作是扫地、打扫厕所、处理动物尸体等。在农村,他们只能居住在村外或某一指定区域,不能和其他种姓的人使用同一口井,无权进庙拜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月亮河》:圣水的谎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ex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