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蒋勋老师的《生活十讲》,最初被这个名字吸引是源于朋友转的一篇文,讲关于生活中的美和慢。觉得他讲到了我的心里,把那些总觉得生活不对劲的地方用恰当的文字进行了表述。
随着年龄的渐长,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
是时间变短了吗?是做事的效率变差了吗,好像并不是。那为什么会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
还记得以前上大学的时候,肆意挥霍青春的时间,写信,看小说,追剧,聚会。这样都觉得时间过得好慢,恨不能自己马上长大,去过成年人仿佛更自由的生活。
直到工作后,成了家,才发现大学的岁月似乎是最自由的岁月。虽然穷,依旧有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交往也没那么成熟,但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喜欢的事情。
自由包括很多方面,金钱、时间、意愿。
工作多年后的我们,似乎在财富上比上学时好多了,开了源,却没有节流。房子、车子、孩子、老人,却唯独给自己花的钱并不多。
工作占去了一年中两百五十多天的日子,剩下的绝大多数还要给孩子和杂事。时间是自己的,可是怎么使用时间却并不是自己可以全然支配的。
还有和谁相处。年青时可以因为不喜欢,离讨厌的人都远远的,可是懂事了却明白生活的角角落落里难逃八字不合的人,学着去忍耐是一门必修课。
就这样,我们手里的自由越来越少。
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也许出于生存的压力,也许出于责任和爱,也许是麻木。
现在有种流行的追求: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什么是“少年”最核心的品质?
我想莫过于仍旧对于自由的向往,能够自由支配生活的能力,不至于被别人的欲望而淹没,不至于缺少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所爱,敢于对不喜欢不认可的事物说不。
我们都已走完人生近一半的路,可是我常常问自己,年轻时的那个疯丫头还在吗?
她始终在心里的永无岛,只是我不能经常去找她。
好希望生活可以做减法,拿掉那些琐碎,拿掉别人的期盼,拿掉社会给的压力。只是停下来,重新给自己时间,慢下来,去做喜欢和值得的事情。
希望有时间发呆,放空。
以前有个喜欢的老师曾告诉我,人生中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美好和缺陷。不要陷在对过去的缅怀或者对未来的憧憬中。珍惜当下。
忙碌的中年,让人觉得迷茫,也许我们只是忘了年轻时也曾有过不同的迷茫。迷茫时停下脚步,省视生活,调整方向,是否就可以走的更顺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