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解读名篇|看不见的枷锁——短篇小说《他明白了!》主题赏析

解读名篇|看不见的枷锁——短篇小说《他明白了!》主题赏析

作者: 诸神的恩宠 | 来源:发表于2017-07-16 08:45 被阅读114次
    青年契诃夫

    “我们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立刻理解它。但我们理解了的东西,一定能立刻感觉到它。”越琢磨毛主席这句话,越想向他老人家行大礼。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他明白了!》,说的就是这个理儿。沉闷燥热的夏日,农奴偷偷跑到地主老爷家的农庄里打猎。枪声引来了农庄管家和一大帮人,农奴被带到地主老爷面前,接受地主的惩治。望着一脸蠢相的农奴,老爷带着轻蔑的口气,不断挖苦侮辱他。农奴辩解说,他打猎并不是想吃椋鸟(地主认为他打鸟,就是为了吃它,那种鸟味道很好),而是很怀念过去跟着地主哥哥打猎的情景(地主哥哥已经死了)。他怀念过去这种热火朝天的生活,而现在,他已经很久没有打猎了。他说心里总有个声音怂恿他去打猎,在“魔鬼”的驱使下,他才拿起老猎枪,去地主老爷的农庄的。地主还是不信,觉得他是找借口狡辩。农奴急了,说想打猎的念头和想喝酒的念头是一样的,都令人无法抵御。地主听后,沉默了。两人面面相觑,对视了足足五分钟。 “你走吧”地主最后说。那一瞬间,地主明白了什么,原谅了老头儿。

    一字一句看过这篇小说四遍,再一次对契诃夫的才华佩服的五体投地!

    契诃夫对人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力,最擅长“抓一刹那”的写作手法,对人精神世界里的幽深角落做细致入微描写。

    这篇小说打动我的,是作者通过惊人的洞察力,所呈现出来的微小又深刻的五个主题。

    1、懂了,才会放手

    每个人都有“痛点”。人与人只有“痛点”相同,才能彼此理解。

    农奴百般解释自己打猎的原因,地主怎么都不信。他认定了农牧打鸟就是为了吃鸟,他说:“喏,你是个猎人,还会不知道……椋鸟要是在油里煎一下,再放在粥里,那可好吃得很……还可以再加上点调味汁……那味道差不多跟松鸡一样呢……”看到这里,我笑了。这哪里是在指责农奴干坏事,明明是他自己说着说着,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果然,后面有一句话暴露了地主的心思,“沃尔奇科夫(地主)似乎突然领悟到口气过于随便,就皱起眉头,补充说:‘我马上就你知道知道它是什么味道……你等着瞧吧……’”你看别人是什么,恰好说明你自己是什么。这个细节,应证了这一点。

    农奴说有“魔鬼”住在他脑子里,是魔鬼的声音让自己打猎的,他自己也是身不由己,那意思就是,他这样做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他说“这(打猎)跟酒瘾一样。……全是魔鬼搞出来的……你自己不相干,可是你的心不由得往那边想。比方说你自己不愿意喝酒,在圣像前起了誓,可是不知什么东西老是催你:喝吧!喝吧!结果就喝了,我知道……”。故事高潮就这样不经意来临了:听到这番话后,地主 “红鼻子开始发紫”(地主是个有酒瘾人)。地主出于本能反驳说:“酒瘾是另一回事”,农奴激动地说:“一个样子,老爷!要是我说了假话,就让上帝打个雷劈死我,一个样子!我跟您说的是实话!”

    他们沉默了,对视了五分钟。地主的紫红色鼻子变成了深青色。“你去吧”地主说,“你去吧,以后不要再让人捉住了!”——故事的最高潮,就这样轻轻地到来了。

    瞧,能触动你的,永远是那些让你有切肤之痛的东西。

    在人的所具有的一切感情里,推己及人或推人及已,是一种极珍贵的情感,心理学称之为:共情。同频共振,当两个人的心被某种共同的东西联结起来时,这两个人就能心有灵犀。

    窦文涛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不相信人能够互相理解这件事儿,除非让他们角色互换,比如让明星去干一天狗仔队的活儿,让狗仔队当一天明星,时刻带着面具试试。

    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写道: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我理解,这种相遇,是两个人灵魂深处彼此看见、彼此抱慰、彼此欣赏。

    农奴和地主,身份悬殊,生活环境毫无交集,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农奴无意间用打猎类比酒瘾,引发了地主内心的强烈共鸣(共情)。作为一个酒鬼,一瞬间,地主懂了,真正理解了农奴的行为。他原谅了农奴。

    “我们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立刻理解它,但我们理解的东西,一定能立刻感觉到它。”——的确如此!

    2、人生而自由,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如是说。

    人生而自由。但总有一张看不见的大网罩在人头顶上方,准备随时将人一网打尽。所以,生来自由的人们开始追求自由。

    对无趣生活的讽刺和批判,是契诃夫很多作品的主题,《他明白了!》也不例外。小说开篇,一连串景物描写,空气、树叶、土地渲染出燥热沉闷的氛围,读者很快被带入窒息压抑的情境。农奴手里那杆老枪,“枪上的扳机已经锈成了棕红色,整个用铁丝和棉线缠紧”,看来已经很久没有用过。进入树林后,农奴瞄准了小鸟,“扳机上的弹簧已经用坏,钩机不起作用,扳机不灵,它摇动了。”这些,都为故事奠定了阴暗、沉闷、腐朽的基调。

    农奴打死鸟后,被管家带到了地主家。地主家的窗玻璃上有只大黄蜂,“想飞到露天底下去,可是窗玻璃不肯放它出去。它的活动充满了烦闷和苦恼。”大黄蜂引发了农奴对自己命运的沉思。“是啊,人也是这样。……人也明明有地方可以出去,到外面自由的天地中去。可是人糊涂,不知道它,也就是不知道那个地方究竟在哪儿。……”这段话,点出了小说第一个主题。睹物思人,黄蜂向往自由,人向往自由,万物都向往自由。

    农奴告诉地主,自己因为不能打猎很苦恼,心里堵得慌。他告诉地主,自己站在水坝上,“我站在那儿,瞧着上帝的世界瞧着世界上各种事情都那么有条有理,瞧着每个动物,每根青草可以说,都挺自在。”一只飞过的小鸟点燃了农奴的神经,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故事结尾,地主内心被“酒瘾”两字触动后,决定放过农奴,让他走。这时暴雨终于来临,万物滋润,空气变得清爽。地主推开窗户,大黄蜂飞了出去。空气、黄蜂、农奴都在庆祝各自的自由。可看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那地主呢,他自由了吗?

    3、怀旧,是每个时代主旋律背后的和声

    农奴明知去地主农庄打猎是禁忌,还存着一丝侥幸走进树林。他太投入了,以至于打完鸟,枪声惊动了一大群人围观,他都没有发觉。

    地主发出责难后,他车轱辘话来回说,反复强调自己打鸟不是为了“找乐子”。他说,很久以来,“我一心巴望着去打猎,熬都熬不住,差点急死。”农奴回忆起自己和地主哥哥过去打猎时的情景,旧日生活对他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

    “昨天夜里我醒过来,我躺在那儿想心思。……我老婆睡着了,我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农奴爬起来开始修枪,又糊里糊涂地干了后面的事。“全是魔鬼搞出来的……你自己不想干,可是你的心不由得往那边想。”想什么呢,当然是想往昔打猎时的情景啦。

    怀旧,是人的本能,也是每个时代主旋律背后的和声。逝去的,永远是最好的。人总是喜欢年轻的、美好的、健康的,热烈的一切,随着时光流逝,人会老、会病、会死。年老时,人难免会生出巨大的心理落差,情不自禁去追忆美好的往昔。

    所以,哪一个时代都无所谓最好或最坏。最好的时代永远是青春,最坏的时代永远是暮年。

    4、人只有当自身价值被肯定时,才能做到最好

    打猎的农奴,不仅蠢,还斜眼。别看他这样,枪法却神准,当年受到了地主哥哥的器重,担任头号猎手。地主哥哥还打算带他到城里去找医生,“让他看看尽管我是残疾人,却有这种本事。那年月,可真是了不起,打动人心啊……”

    “我和您说句真话,全世界除了您哥哥以外,就再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人了……论打猎,谁也不是他的对手!……”一说起地主哥哥,农奴就激动起来。

    看见没,一个人凭真本事,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器重,他内心就会由衷升起自豪,也会对赏识自己的人死心塌地。

    李雪老师说“看见,是真正的慈悲”。农奴一直过着最底层的苦日子,没人在乎、在意他。地主哥哥发现了他的才华,赏识他,提拔他,对他有知遇之恩。现在地主哥哥死了,农奴的才华再也无人知晓,他能不苦恼吗。这种深深的落寞感,只有痛失钟子期的伯牙最懂。

    农奴打猎,表面上,是在怀念和地主哥哥一起打猎的岁月,实际上,是在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过时的荣耀。

    5、人,拼尽全力,仍无法摆脱孤独

    地主与农奴对峙,他带着傲慢的神情盯着农奴,一口咬定农奴打猎是为了吃鸟肉。那段话其实恰好是他内心的独白,想吃鸟肉的,正是他自己;他认定农奴是起了贪心,看见小鸟飞得自由自在,心里就有气,这才一枪打死鸟儿。其实嫉妒鸟儿的,正是他自己;面对头脑稀里糊涂、一脸蠢相的农奴,地主有些无奈,能把这个蠢货怎么办呢。地主喃喃自语说要叫警察来,可在最后,他冷不丁的冒出一句“……哦,你们的春播小麦怎么样……”

    说实话,我看到了一个孤独落寞的地主老爷形象。他的傲慢、蛮横,终究败给了他的善良。农奴偷偷打猎是不对,但日常生活实在太沉闷乏味,人想追求一丁点儿快乐,很正常,就像地主喝酒也是为了买乐一样。最终,他顿悟了,放走了农奴。“你去吧,”他说。末了,还加上了一句“以后不要再让人捉住了!”真是又贴心又催泪。

    此时此刻,他和农奴站在了一起,作为两个平等而孤独的个体。

    契科夫小说所描绘的,是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的社会百态。那时候,人们点煤油灯、坐马车、还有记录员这种公职、农奴制还没有被推翻。可他的小说放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好像就在说你我身边的人、你我身边的事。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反复阅读他的小说,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迎来神奇的“啊哈!”一刻。“契诃夫像一个精明老练的玩家,轻手轻脚地把伏笔埋在某字某句里,做得不动声色。当你看着看着,翻来覆去地看,终于发现了那个被埋得很深的伏笔时,你会像农民刨地时挖一个金元宝那么兴奋,它所带来的巨大欢愉,能持久地滋润你的心田!契诃夫小说仿佛是那根拉灯绳,你头脑袋里的灯泡“嘭”地亮起,100瓦的光让内心的魑魅魍魉无所遁形。此时的契诃夫呢,从墙后跳了出来,正冲着你真诚地微笑呢!

    契诃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短篇之王。写下《他明白了!》时,他二十三岁。如此年轻,对人性的洞察已到这般地步,这样的才华,只能用“天才”来解释。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座宝藏,你空着手进去,终会满载而归。

    2017.7.1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名篇|看不见的枷锁——短篇小说《他明白了!》主题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lt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