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历史的天空
一生一次,就连泰王都无法幸免的剃度行为,泰国人这样做究竟为何

一生一次,就连泰王都无法幸免的剃度行为,泰国人这样做究竟为何

作者: 首席蔷薇 | 来源:发表于2019-10-28 16:05 被阅读0次

我们的邻居泰国是一个很奇异独特的国家,除了我们熟知的泰拳、人妖、租妻、美食、海岛以外,泰国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传统中,泰国男子在年满20岁以后,必须削发为僧一次,时间为三个月,短则两周,这一点就连泰王也不例外,这是为什么呢?

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左右,佛教由印度传入泰国,后广为流传,泰国逐渐成为佛教最盛行的国家之一,寺院遍布全国,佛塔满目皆是,身穿黄色僧衣的比丘随处可见,所以泰国又被称为“黄袍佛国”。佛教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是泰国文化形成的基础,文学、艺术、建筑、美学等等,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泰国,男子出家皈依佛门,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已经成为一种习俗。青年男子满20岁以后,必须削发为僧一次,在职的工作人员和服役军人都可申请短期“出家”。​在泰国只有经过僧侣生活的男子,才被视为成人,还俗后才有资格娶妻成家。

出家的人数,随着季节的不同而经常变化,一般人多会在雨季来临时入寺。出家时,要在寺中举行隆重的仪式,亲戚朋友都会赶来,这是泰国人人生里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相反,还俗则没有任何仪式,只要提出申请即可,脱下“黄袍”就是俗人。

出家后,比丘不需从事劳动生产,完全仰赖社会供养,这些“佛陀的子孙”,在泰国备受尊崇。普通僧人每天清晨将铁钵挎在左肩,外出化缘,逐户领取斋饭。虔诚的信徒们,一早起来就为他们准备好了食物,虽然是施主却双手合十,含笑鞠躬。接受施舍的比丘则默不作声,神情严肃,丝毫不表谢意,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给凡人一个积善的机会,并非受赐,而是施富。

按照戒律,比丘一天只食两餐,所以各寺院都会将所得食物分为两份,供一日食用,但和中国不同,泰国并不禁比丘荤腥肉食。出家期间,除托钵化缘外,每天还需诵经、打坐,还要经常出席春耕、守夏等各种仪式。民间的红白喜事,也少不了请比丘操办,寺院可从中领取一定的酬劳。比丘们还会受到政府的派遣,到全国各地对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教育,以提高佛教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这项活动从1966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据统计,泰国国民95%以上信奉佛教,分布在全国的寺院有40000多座,寺院学校25000多所,泰王国三色国旗中的白色也是代表着佛教。

这是因为在泰国700多年的历史里,佛教始终贯穿在这个国家的主线里。泰国古名暹罗,大约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这时,当小乘佛教传入东南亚,这个地区还没有一个国家拥有自己的文字(包括泰国)。这样泰国佛教教育就与世俗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在传教的过程中僧侣们发现,教导沙弥拜佛诵经,给他们传授佛经知识和寺院戒律,而实现这些必须先教会他们识文断字。

于是,僧侣不得不兼做起了教书先生,受戒的弟子,不得不做起识文习字的学生。

​渐渐得,以寺院为学校,以僧侣为老师,以佛经为课本的教育形式在泰国发展开来。早期,小乘佛教文化圈内各国,接受的都是外来的巴利语,接受佛教,必须以接受巴利语语言文字为前提,因为作为文化教育载体的文字为僧侣所垄断。泰国文字出现的很晚,19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一块素可泰王朝拉玛康恒时期的石碑,上面刻有泰文。这块石碑是目前泰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石碑,许多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泰文是由13世纪末拉玛康恒国王创造的。在这个过程中,古代的泰国佛教教育和世俗教育只能产生在寺院里。

可见,泰国的佛教文化在很早以前就耕植在民众的心里,成为生活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像泰国这样集体信奉一个教义,把削发为僧作为成人礼一般对待,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从历史上来看,主要原因是因为泰国早期本土文化的缺失,教育为佛教所垄断,教育仅仅是一种工具,就是用于保存和传播宗教传统的专用品,所以形成人人都想获取宗教庇佑的思想。对于泰国的这种文化现象,你怎么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一次,就连泰王都无法幸免的剃度行为,泰国人这样做究竟为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nm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