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参加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家庭阅读推广讲座。
放下了赖床,放下了逛街,放下了陪孩子,放下了泡美剧,只为了那两天的讲座,对于我这种意志力不强的人来说的确算是很大的挑战。
事实上,两天的收获远远超出我的预期,一百多位优秀的妈妈与一位优秀的老师因为“孩子”这个纽带,达成了绝对美妙的默契与共鸣。我们都爱孩子,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孩子。我们总是看到孩子的不专注、任性、蛮横、胆怯、不爱表现、不善表达等等自己定义的“缺点”,并且放大它,却没有用一双细致的眼睛观察孩子的优点。我们都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听话,懂礼貌,举止大方,成绩好,自理能力棒...
殊不知,我们完全没有认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其个体差异性。这所谓的个体差异性主要是生理上的,基因上的,所以不要强制逆转,应当学会接受,并适当引导。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是不爱吃蔬菜,那么我们就引导他多吃点水果,或者将蔬菜用菜粥等其他形式慢慢加入;有些孩子可能就是比较羞怯不会主动跟熟人问好,那么没有必要在人前责备他,非得让他说一声“奶奶好”、“叔叔好”,家长倒是可以自己先主动礼貌待人再私下跟孩子沟通,让他耳濡目染;有些孩子就是学科成绩普通,但是体育好,家长不应该每天焦虑地在孩子面前念叨别的孩子的成绩,而是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增加他的自信,从而辐射到其他方面。
当然,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并不是说看到孩子的不足就放任不管,老师在讲座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深:
“人所掌握的知识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感情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这句话的精髓就是:书籍是通往人类心灵的桥梁,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热爱阅读,从阅读中得到愉悦的感受,同样也能收获积极的情绪。
阅读是人从视觉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而转化为听觉信息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加入思考、沉淀与深华,才可以提取到属于自己的有效听觉信息。想象一下,聚精会神地读一本感兴趣的书,进入到你大脑的就是一个一个声音的字符;相反,心不在焉地看书,哪怕一整天都盯住书页,可能都没有一个声音字符被你吸收记住吧!
作为一个成人,遭遇某一件事,大部分时候是能够快速做出正确应对的。比如:去超市购物,会根据物品的分类带着目的性直奔主题,而不是毫无章法地乱转;乘坐火车,会提前买票,根据时间点进入候车厅,在相应站台等车;做工作汇报,会预先收集相关信息,做成有条理的PPT,汇总后逐条地展示给老板,等等...这一系列在我们看来很自然的反应,并不是我们的生理本能,而是从我们以前经历过的大脑数据库中调取的,俗称“经验库”。试想,如果你从未去过超市,你从未做过火车,你根本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从未学习过如何做PPT,你又怎么能够迅速地做出上述反应呢?
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到牙牙学语,再到进入幼儿园之前,他(她)接受的信息渠道大部分来自我们的家庭,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扩大一点可能就是亲戚朋友,邻居玩伴等等。我们大都数没有受过什么专门训练,自身的不足,就会通过语言、行为印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导致孩子的经验库匮乏,甚至产生错误的经验库。以前我总是羡慕别的孩口才好,表达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有天赋呢?为什么我家的孩子就是不开窍呢?于是就陷入了各种焦虑中。殊不知,孩子的潜能是要被发掘的。口才好除了先天的基因遗传,后天的语音输入才是关键,试想把一个有着良好基因的孩子早期丢入一个无声的环境很久,他可能口若悬河吗?没有让孩子养过蚕,怎么可能让他描述出蚕宝宝逐渐长大的细节?什么都是家长代劳做手工,又怎么能够期待孩子突然变得手巧?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蒙尘,找不到方向掌握不了教育要领时,不妨通过优秀的书籍来启蒙孩子,毕竟那是经过权威教育家筛选出来的。当然越早有这样的意识对孩子越有益,可见早期的亲子阅读尤为重要。
不过,包括我,都经常会有这些困惑:
我给孩子读书,孩子却总是坐不住,一会要喝酸奶,一会又跑开了,或者一直在玩他的小汽车,这么不专注,怎么办?
我想给孩子系统地讲一本书,但是孩子好像根本不感兴趣,总是嚷着要出去玩,或者抢书,要么就问一些跟我讲的无关的问题……孩子为什么这么不爱学习?
我给孩子准备了很多有教育意义的,丰富眼界的书本,期望孩子从中受到启发,但孩子好像只对恐龙类型的表示出喜欢,怎么样才能让他听我的?
孩子喜欢重复读一本他喜欢过的书,每次就翻看那一本,对我新买的书根本不碰……这样的单一输入怎么办?
给孩子讲完一本书,问他学到了什么,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办?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老师给我解开了困惑,她提出:阅读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每个孩子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差异。
1岁之前的孩子处于语言前阶段,这时候主要是语音输入为主,适当地推荐一些儿童童谣类、启蒙认知类、情节简单的绘本。
1岁到1.5岁之间属于语言理解阶段,这时候推荐一些立体的玩具书,色彩鲜艳重复性词语的绘本,可以偏重于生活习惯养成,适当加入亲子互动游戏。
2到3岁的孩子属于语言表达阶段,这时候推荐心理自助类,自我意识主题的绘本,还可以加入克服恐惧焦虑的、规则意识及秩序感的读物,另外,可以尝试让孩子自主选择绘本书籍。
3到4岁的孩子,推荐性别意识,生命教育,帮助孩子建立伙伴意识,社会能力的,品格养成教育的绘本。
4到5岁的孩子,推荐一些复杂完整故事情节的科普故事,引导孩子宣泄情绪,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的绘本。
5到6岁的孩子,推荐篇幅较长的经典故事,童话类,哲学启蒙类,传统文化,数概念,培养类的读物。
....
当然,老师也指出,孩子的阅读不是非得遵循这些年龄段界限,高年龄阶段的孩子可以看低年龄段的书,同样,低年龄段的也可以看高年龄段的书,只要孩子感兴趣,都可以。阅读中,快乐的体验是首要的价值,认知的发展是重要价值,人格的健全是必要价值。优秀的儿童书籍创作都是基于儿童视角,让孩子轻松、快乐,容易接受,能够与孩子引起内心共鸣的。这种共鸣,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美丽与快感,带来深刻的内心愉悦感受。而且,更重要的一点,父母参与的亲子阅读还可以带给家庭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带给孩子安全型的依恋,让孩子体验到爱于平等,带给孩子健康人格的基础。
感悟太多太多,总结了自己的育儿之路,现在除了后悔在孩子小的时候自己的忽视与懒散,还有深深的震撼:以前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学校里,觉得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还总是拿以前自己放养学习的成功跟当今的家校联合作对比,这是一种多么错误的观念啊!父母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现在我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赶紧整理家里的书单,搜索图书馆和网上,制定读书计划,强化孩子时间观念,腾出亲子阅读的时间,期待自己与孩子共同进步,我相信,你也是!
育儿之前,先擦亮自己这双蒙尘的眼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