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过,过失、过错。
党,一指类型,对人也有指派别、同类之意;一指乡党、集体、集团。
【译文】
孔子说:“人所犯的过失,总是与他同类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观察各个人所犯的过失,就可以知道其是否真正地行仁了。”
仁与不仁,均在内心。任何外在形式都是内心世界的体现,只有从内心深处无意间流露出来的仁德,才能成就外在的完美表现。但如何才能透过外在表现去洞察一个人是“仁”还是“不仁”呢?
人的内心世界很难为他人所洞察,而外化于形的表现行为是对是错却很容易被发现、被评判。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认识、了解一个人,往往习惯性认为只要这个人没有过失就是“仁”,却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即如何从一个人的过失去判断其是否具备“仁”。
人有君子、小人之分。君子胸怀坦荡、心存宽厚,即使有过失,也是过于宽容,而不会是过于苛刻。小人心胸狭窄、心存奸险,即使有时表现出坦诚大度,也一定是有所企图,绝不会是真心宽容,而所表现的过失则一定是过于刻薄奸险。所以,可以从一个人的过失分出人品的高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一个人可不可以没有过失不能去过分苛求,也不可因其有所过失而轻言放弃。人生在世,总会有过失,只是看这个人如何用心行仁德罢了。小人通常会隐藏过失,不为行仁找理由,只为过失找借口;君子则是光明磊落、不掩是非。所以,小人常常会用欺诈的言行获取人们的原谅,君子反而坦直率真而得罪他人。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没有正常的见解境地,就会让小人得势、好人失势。
(资料摘抄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