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皮散文:《致安澜》系列13
·我的深情无可救药
晨读。书中有爱情故事。一对热恋的男女。细致入微的潜藏在语言下面的内心情感。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深情的节制。爱到痛,却说着与爱无关的话。那种小心、自尊、战栗,让人感叹。相信每一个爱过的人,也都如此经历过。
天阴着,细雨缠绵,有些迷茫,更有一种陈年的婉约。小巷口闪过一位撑着雨伞的年轻女子。可惜,她撑着的,不是过去年代的那种油纸伞。但她大红的上衣,却是迷茫中的激情。我走了下神,一股惆怅涌上来。有些时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天气,相遇不同的女子,仿佛就是不同的人生际遇。
灵魂出窍的日子,爱充实。或许,当现实生活进入了尘埃落定的平静,再次体会激情就成为一种念想。比内心更残酷的东西,永远是现实。爱不是人生所有企图的终极。爱只是一种信仰,一种思维方式。
爱是人性深处共通的折射面。黯然酸楚从来只属于怀念。生命如同一场怒放的烟花,能够留下的,或许只是一组曝光作废的底片。
但不管怎样,安澜,我们都得从容淡定去面对。
过尽千帆,也终能了悟,现世没有完满。生命中总有一些细节,在结束后开始。
但丁的《神曲/地狱篇》里有一诗句让人过目不忘:“爱推动了我,爱使我说话”。仿佛一种信仰隐入了爱的内心。
突然想起动力火车的一首歌。明天的明天的明天,多像我们每个人既是孤独无依的个体,同时又在这个世界上风尘仆仆,为明天的明天的明天,为爱与生活搏击。更犹如一只精灵般的燕子,超越了静止与飞翔,带走了我们对明天对远方的祝祷。
雨中读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酿酒的理由》,想起与她的一次会面、交谈、合影。张晓风的一句话令我陶醉于无尽的回味之中:“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
读书是促成我对世界认知的根本。读别人写出来的诗,其实是在认识那个写诗的人。阴雨天确实有飘逸的暗示,随便翻开一本书,像是春游一样。
读书的过程确实可以令人眼界开阔。我以为,除了多读书丰富知识,还应该不时地省察自己,静观万物,才能体会到与世界一样博大的诗意。
博学是使人智慧的根基。但智慧只在于你懂得一件事:即便你走遍千山万水,也找不出灵魂的边界。
一个人选择没有欲望的行走,将更加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因为我相信,世外没有桃源,净土在自己的内心。
人可能很容易就这样,看着外面的景致,自以为在被事物感动着,就把生命内在冲突的成分给忽略了,简化为人与环境的冲突。而其实,仍然只是自己感动着自己。于是,人活着,只能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地找寻平衡的支点。
每当我似乎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舒适时,正是它的琐碎与平庸令我震惊。
一整天,嘀嗒嘀嗒,雨声脆,好像一首诗。让人觉得,浪漫是现实的一部分。站在门口,看小雨中的草木绿盈盈的,若干瞬间,晃过零星记忆,轻飘飘的,来不及看清,呼吸和感受都深不下去。于是,点燃一支香烟,轻飘飘地吐出:那朵跑马溜溜的云呢?
常常有在路上的感觉,却只找到一处清心寡欲的地方。唯有在书本里,才可以把心安静地放下。在读书中发现文学总是与我有心灵相遇的通道,那种无奈的精神疼痛,以及分裂的人格,都似曾相识。回想往事,恍惚顿入另世的感觉,如过眼云烟,目光触及之处,疼痛似乎成为了永远的回音。
永远有多远?其实,生命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距离,最终,每个人都将殊途同归。审视过往的岁月,当今天成为明天的时候,才明白:什么叫刻骨铭心。
记忆如花,又恰似梦幻,但我从不混淆梦幻与现实的距离。思绪随雨丝飘舞,幽幽地想,人生一世,无论是万家灯火还是独坐黄昏,都应该如自然流水,从来的地方来,到去的地方去。人的孤独与喧嚣,其实没有什么原则与准绳,无须过分去看重。
世界上有一些东西,在生命中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然而在我们记忆深处,却久久不能忘怀。譬如曾经听过的一首歌,让人心旌摇曳,浮想联翩。这样的音乐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她像一个遥远的飘渺的梦境,充满了无奈与感伤,但是也充满了眷恋和安慰。
整个上午,什么事都不做,反复听侃侃的歌《嫁给丽江》,沉浸在一种宁静安详之中,正如歌词写到的“把纷乱的心绪轻轻遗忘”,特享受。脑海中闪过许多云南记忆片断,那时,我就在丽江,在玉龙雪山,在那里享受着高原的阳光,“远离人群的喧嚣,把那所有的浮华一笔勾销”。
这时,窗外的木棉树上,小鸟们又唱又跳的,似乎很愉悦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真让人羡慕。或许,世俗的痕迹只能凸显曾经有过的存在。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都将忘记伤感和自怜,忘记生活中的一切不愉快。甚至,最终也忘记了自己。
闲来没事,窝在家里抄写经书。心身随着毛笔在宣纸上滑行,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及真实的自由。或许,抄写经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为方式,颇有意味。对于我来说,更是一种美妙的沉醉。
其实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我花费大量时间不厌其烦地抄写经书,只为磨练自己的耐性,以使自己心境平和。我经常花费好几个小时一丝不苟地抄写完经书,独自欣赏几分钟,然后就撕毁扔进废纸篓。我乐于享受这种无用功的过程,不想活得过分理直气壮,或者可疑。
不同艺术境界的追求,源自人们内心不同的生存信念和世界观。对于我个人来说,只要适合自己生命状态与精神铸造的事物,即可成为我梦想的“适界”。而那些宣纸上生发出来的水韵墨痕,则是个体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意向在那一瞬间的真实偶然永恒的记录。
我喜欢读帖,喜欢揣测汉字书法的结体,以为关乎一幅书法作品的成败,主要是依据结体、用笔、章法、墨法和风格等几个要素。我觉得书法之道应以善于呈现自己艺术个性为至高理想。而一幅好作品,就必须有一股精神意境的气势贯穿其中。毕竟,书法是挂在墙上,作品有一股气扑面而来,这就是无形的精神力量。
也许是个性使然,我总是偏爱书法中的草书。更准确地说,是狂草。以为狂草是最为奔放跃动的字体,最能体现大千世界各种事物的多样形态及动态的美,也最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书写者立体丰富而无以言说的情感。
草书堪称宣纸上的舞蹈,它的书写是以严格的法度训练为基础的,但在实际创作中,却很少能用规范性的套路来限制。甚至,书写者也很难对其所表现的线条和章法提前预示。也就是说,书写者能够安排的是草书的基本结构、笔法、书写内容,但无法设置和预知草书线形在特定瞬间舞动的生命形态所呈现的墨韵效果。
宣纸上的舞蹈,线条的延展在那一瞬间是由性情支配的。我体会到的书法,纸与笔、水与墨、心与手的相谐相融,才能生成象征生命意义的色素与造型。我个人认为,不同的生存信念和世界观,主要源自于对生命的体验和理解、对艺术审美理想的追求以及自我人格的修养等方面。
不同的审美眼光,总会拥有不同的体验。对于艺术,或许更应该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才能够赋予生活全新的审美定性。宋代书画家米芾,曾在安徽无为见到一块巨石,形状看来奇丑,他却非常高兴,具衣冠而拜之,并称之为兄。正因为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所以书画多能气韵生动,将生命的事物点化得机趣盎然。
某天,我抄写陆游的诗词。写了几幅,都半途而废,没能找到状态。于是停笔呆坐,突发奇想地觉得中国书法应该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这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推广。但,申遗牵涉到的是一个国家的体制规范,个人的具体境遇既无足轻重也缺乏确凿的意义。日常生活总是无聊琐屑。在社会现实中,书法渐渐被人们所忽视,书法也由传统士人所心仪的理想家园滑落到现代社会人们心目中的边缘境地。这是很无奈的。书法堪称是书写者人生观的物化与展望,是书写者在心手合一的境界中,灌注于毫端的深情与自然天趣。
是的,书法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学识、精神、意志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即便再怎么伪装,骨子里天然的东西永远是难以隐蔽的。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文字本身的作用就是对历史、文化、精神等的传承与弘扬,也是构成书法艺术之要素。
我关注一件书法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意味,远甚于关注它的出身、风格、流派以及所谓的文化价值。我觉得艺术存在的某种真相与价值,主要取决于作品内在的力量。
书法上,草书讲究章法,楷书讲究规范,但延伸到文学艺术乃至其他文化领域,我觉得任何章法和规范都不是束缚,不是负担。所有的创作都应该克服某些卑微情绪。当你目空一切潜心创作时,你的作品就是你的章法,你的作品就是你的规范。这是明摆着的艺术个性。
局限,往往可以成就无限。
渐渐地,沉寂空落。每一个淤青的失眠之夜,都有暗伤复发的隐痛。独饮夜色,每一杯都是陈酿。在伤口上撒一把盐,便是最好的下酒菜。有朋友问我,你怎么可以,经常彻夜不寝。我不知如何回答,人已沧桑,只好一笑了之。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叛逆生理习性的、更幽深更坚韧的意味,是来自内心的。
于夜深人静时,坐拥书香,是我骨子里的一种瘾。
在黑夜里点燃香烟。一根火柴,即刻成为一个不忍逼视的细节,让我窥见了另一种风景:火通过自身的物理摩擦而燃烧,把内敛的精神、爱、欲望与遐想,过渡为物质转化中的一种隐喻。从存在到虚无,火的燃烧守护着精神秩序,也包含着生与死的原则。火在辽阔的黑暗中灿亮,渐渐暗淡的灰烬,是目的,也是过程。
阅读是我在黑夜里的通道,只是一个婉转,就把人的万千思绪给勾引了出来。
夜空没有流星划过的痕迹,而我已经坠落。
有所反省,黑夜便可沉淀为一种风景。而我,将会在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中,微笑着闭上眼睛。然后,把梦做成一个空旷的广场,在暴风雨过后,一尘不染。
梦无序,睡眠则是坦荡荡的,不穿外套的。包括灵魂。
夜黑之后,依旧会有天亮抵达。
能够从沉睡中醒来,睁眼就看到新的一天,这或许是生命中最值得庆幸的一件事,也是人生最实在的快乐。仿佛可以摧毁世间所有的伤悲。
太阳横空出世了,世界上依旧潜伏着无数盲点。生命里有春夏秋冬,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又都是虚幻。既说苦海无边,那还回头做什么?我以为,顺其自然最好。
晨光明媚,仿佛一个长过夜晚的拥抱。而我知道,我再一次被逼近了尘世的繁盛与喧嚣。
阳光下的尘土,貌似在落,却总是落不下来。让人心里不踏实。
尘世间的每一天,初升的太阳无一例外地都具有一种天然的直逼内心的震撼,那是来源于一种纯粹的生命对无限空间的景仰。正是因为野性勃发的阳光,才能让渺小而实在的人类在那宏大的背景下显示出生命的热望。
然而,生命卑微。人就像灰尘一样生活着,注定时常出现一片空茫。尤其是在阳光下,灰尘总是颠沛流离,惊魂未定,心力交瘁。仿佛一个无疾而终的隐喻,怀抱着对梦中乐土的向往。然而,所有漂泊挣扎的意义,最终依旧隐没于一片惘然。
生活在自己内心的惘然之中,我已经习惯了空气中旧时灰尘的气息。我觉得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以呈现出事物最真实的本质。生命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只需两种姿势:铭记或者遗忘。
这样的缅怀,所有都是尘烟,一切都是往事。
岁月的落尘,我们已司空见惯。悄然流失的时光中,每一个人都行走在自己的路上。风尘落尽,才发现,那像苦行僧一样的过往,不过是,人世间一曲琴音:悲欣交集。
人的豁达,总在无奈之后。除此,任何高尚的说法都是扯淡。
经常想,从世俗看生活,一个人的闲云野鹤,倒不一定是他的本意或初衷。更贴切地说,那只不过是一种怀抱清旷的生存方式,真正内里的东西,甚至是颓废的。如同风景远逝以后,追忆起来,会有一种莫名的沉郁的怀旧幽思。世事变迁,命运莫测,生命只属于亲历的沧桑,才能拥有和心灵一样无垠生长的柔暗青光。
灯火阑珊处,生命过程中的一些微小细节,回想起来总是值得追怀和留恋。譬如一朵迎面而来的默默的微笑,一声清脆爽亮的愉悦的呼唤,折射出了梦的色彩。快乐的时光虽是短暂,却也曾经领受某些忘情所在,以及蹉跎岁月里渐渐变凉的体温。似乎这个世界,永远有奢侈的景象深入人心。
与自己的内心相处,这种长久的生活习性,让我默默地接受了一个已经妥协的世界。就像抵达一个渊源,我渐渐感悟到:一切事物起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我热爱信念却又没有信念,坚守梦想而梦想的内部空无一物。
生命中的自由与欢乐,都是从内心的想象开始的。
行走路上,抬头欣赏沿路的风景时,刻骨铭心的过往却在毫无防备间漫不经心地涌现。才发觉,很多东西正悄然流逝,很多东西无法再重新拥有,很多东西早已不能承受。生命的每一段旅程都拥塞着不同情感的时空。一切恍然如梦。不变的只有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犹如一种沧桑的美好姿态,安澜,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
美好的事物总是相通的。都说往事不堪回首,其实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所看到的不止是自己过往的生活姿态,更有岁月留下的厚重的精神背景。正如我们无法拒绝未来,我们同样无法割舍往事。毕竟,往事也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一个人漫步在海边,回望沙滩上自己走过的长长的脚印。孤独,但是美好。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完整的自己,但生活却是不由自主的。世俗生活不可能给予我们太多放纵和沉溺的机会。我的生命旅程迄今为止,除了胡思乱想,我几乎别无作为。唯有我零零碎碎写下的些许文字,成全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总在不经意间,想念自己。根植于血液里的往事,尽是岁月遗留的风湿。五味杂陈。
我一直过的是一种缺少逻辑性的生活,尽管生活常常呈现它不可预知的迷恋之处。其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这世界上很少有什么天长地久的事情,譬如金钱,譬如爱情。但也总会有些可以称之例外的境况,譬如诗歌,譬如音乐。
一句话:安澜,人活一世,总是因为有所迷恋。我的深情无可救药。
老皮散文:我的深情无可救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