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布宫的身世,很多人都纠缠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历史人物,而没有看到布达拉宫的深刻内涵。
其实一个简单的反诘,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没有松赞干布,或者他没有迎娶文成、尺尊二位公主,是不是就不会有布达拉宫这座的宫殿了呢?
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即便松赞、文成、尺尊三位都没出现,只要吐蕃王朝在拉萨河谷站稳了脚跟,一样会有一座巍峨的宫殿出现。
唯一的区别只是,它可能不会叫布达拉而已,当然了松赞时期,这座宫殿本来也不叫这个名字。
所以,我的回答是布达拉宫既不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的,也不是尺尊公主为松赞干布修建的,它是西藏政权为彰显自己对拉萨河谷的控制权而修建的。
下面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布达拉宫最早的记载,来源于藏文史料《柱间史》[1],据说修建这座宫殿是因为尺尊公主入藏后,看到松赞干布为国事日夜操劳,心疼夫君便用法术变出无数饮食琼浆,役使鬼神修建而成。
此后,这个传说被众多藏文史料转述,包括九成高楼、一共有999间房间,都是在《柱间史》的基础上修饰描摹而成。[2]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所记的宫殿名称为“红山宫”,这才是松赞干布时期的名字。他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曾建过一座名叫“布达拉”的宫殿的。
既然藏文史料已经有了如上记载,那我们回到刚才的反问,如果尺尊公主没入藏呢?就不会有红山宫(布达拉)了吗?
当然不会,从历史的角度上说,红山宫殿是吐蕃王朝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有没有尺尊公主都会有类似的宫殿建成。
发轫于山南雅隆河谷地区的吐蕃邦国,长久以来便对宽敞、富庶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地区无限憧憬,但可惜雅江以北的苏毗国强大如斯,别说是出兵北上,能守住山南领地就不错了。
但到了达日宁塞赞普(松赞干布的爷爷)时期,吐蕃实力有了迅速提升,而江北的苏毗女王却一个赛一个昏庸,以至于“王昏昏于上,臣仆则惴惴于下;王狂悖于上,臣仆则逃逸于下矣!”[3]
此消彼长之下,苏毗的大臣还是别寻他徒,江北贵族娘氏、韦氏纷纷渡江南下联络吐蕃。在内应的配合下,松赞干布的父亲(南日伦赞)一举覆灭了体量巨大的苏毗,将包括当雄、那曲在内北方牧场纳入吐蕃的版图。
吐蕃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偏居一隅的山南,便不再是王都的理想地址了。在松赞干布的主导下,定王都为拉萨、建宫堡于红山,都是必然的选择。
那定都拉萨,是不是一定要修红山宫堡呢?
在西藏历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算是西藏政权的定制,就是每控制一个地区,就会在此地修建堡垒驻守。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吐蕃政权在山南时修建了雍布拉康,古格王朝控制阿里时修建了估卡尼松宫、札布让王宫,帕木竹巴政权修建了乃东城堡,藏巴汗政权修建了桑珠孜宫。
这些宫殿无一例外都是修筑于险峻的高山之上,因此建宫堡成了政权控制某地的标志性事件,同时也代表着对这个地方,行使了有效的控制。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红山宫殿和两位公主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即便没有松赞干布,换一个英明神武的吐蕃赞普也一样会有红山宫堡。
这是政权行政的诉求,不取决于任何一个英雄人物,即便他是松赞干布。
那为什么宫殿一定要建在红山上呢?换一个地址不行吗?
古人是很智慧的,动用大量人力物力选址建宫,不是拍脑袋的决定。
我们来看卫星地图,拉萨市所处区域是一片周围群山环抱的河谷,四周环绕的群山形成了良好的防御特征,在河谷中心的冲积平原上,红山孤峰耸起,具有最好的标志性和防御能力。
这种地理特征才是它被选中建宫的原因,并不是藏史中所传“红山是松赞干布先祖(拉妥妥日年赞)修行之地,因此特别殊胜”[4]之类的理由。
说句难听点的话,西藏殊胜的地方多了,随便那座神山都比拉萨殊胜,怎么没见松赞干布去冈仁波齐建都呀!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是不是松赞干布修建红山宫后,便天天在宫内住着呢?并不是!
按年代最接近吐蕃时代的,敦煌藏经洞藏文文献记载,松赞干布修建的红山宫根本就不是一座宫殿,而是红山堡!
也不存在所谓九层高楼、银桥相连、999间房、地上铺了木板,马跑之上,蹄声如雷之类的描述,反倒是大量记载着“王居(营)帐中”、“于(拉萨)河畔扎营”的记述。[5]
也就是说,松赞干布修了红山宫,但大量时间都是在拉萨河畔扎营居住,这又是为何呢?
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宫殿住着不舒服呀,大家可以参照一下山南的雍布拉康。
这座号称西藏最早的宫殿,也是建于山岗之上,为了突出防御能力它与其说是宫殿还不如说是座碉堡更合适,高厚的外墙、狭小的开窗,导致宫殿内部狭小昏暗,都快赶上监狱了。
最初的红山宫大概也与其类似,另外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国内并不太平,他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四处巡视处理政务。
因此文成公主入藏九年,与松赞相处加起来不过三年,其余时间松赞都在四处奔波。这种情况下,与其住在幽深的宫殿里,还不如居于河畔营帐中方便。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出现了席卷全境的属民大暴动,红山宫也没有幸免于难。此后数百年,藏地政治中心不断迁移,先是后藏萨迦派崛起(元朝),而后帕木竹巴政权在前藏乃东称雄(明朝),紧接着仁蚌巴、藏巴汗政权又在后藏立威,绕来绕去就是没有拉萨什么事儿。
既然不在政治中心,红山宫殿自然也就在风雨中逐渐倾颓。虽然格鲁派崛起后,拉萨河谷一直都是其教派的核心区域,但其对拉萨的控制力度聊胜于无,以至于珍藏在红山宫内,号称松赞干布本尊神像的“鲁格夏热”圣观音像被拿去送人,格鲁派都只能眼巴巴瞅着。[6]
直到1642年,蒙古和硕特首领固始汗领军攻破桑珠孜宗,灭亡了藏巴汗的统治,格鲁派才算彻底搬开压在头上的大石头。
固始汗为了能够稳固自己在西藏的统治,以五世达赖喇嘛名义成立了甘丹坡章政权,并将“藏地十三万户全部奉献给达赖喇嘛”。[7]
政权成立了,五世达赖面对和松赞干布一样的问题,需要一个足以彰显控制权的标识物。他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拉萨河谷中间的红山之巅。
1645年4月,重建工程正式开工,经过45年的建设,布达拉宫再现荣光。之后历代达赖喇嘛均有扩建,直到十三世达赖时期(1936年),今天我们所见的高原圣殿布达拉宫才彻底完成。
回到题主的问题,纵观布达拉宫的修建历程,是松赞干布重要呢?还是两位公主重要?亦或是五世达赖喇嘛重要?
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政权将拉萨作为政治中心,并能长期控制拉萨河流域地区。
只要满足这个选项,红山的宫殿都能建起来,即便没有松赞干布、五世达赖也会有其他英雄人物站出来,完成这一切。
这其实就是历史的逻辑性,我从不相信那些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会在一个偶然的因素下长期酝酿,并被另一个偶然因素引爆。
就像屹立在红山之巅的宫殿,历经无数风雨,被两个相隔一千年的领袖选中,这是默契吗?我宁愿相信这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4]、《柱间史》据传为松赞干布所撰,阿底峡尊者伏藏整理,因此也称《松赞干布遗训》__卢亚军译注;
[2]、《红史》、《青史》、《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等等;
[3][5]、《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__王尧,陈践译注 ;
[6][7]、《五世达赖自传》__陈庆英、马连龙、马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