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是关于目标和计划的几个理论,新知①②属于目标,③④属于计划,多数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复盘内容如下:
新知:
① 古特雷定理:
提出者:管理学家古特雷
要完成大的目标先要完成小目标,这就涉及如何划分小目标的问题。在之前阅读的书当中都有大量篇幅谈到设定目标再细化,但我一直不明白要以怎样的标准划分,或者说我该如何排序这些小目标。书中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但给出了一个标准,即细化目标时要保证目标的延续性,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基础,下一个目标是上一个目标的延续。例如学习演讲这个硬本领,我的目标是做到上台很坦然、语速连贯适中、有气场和感染力,单独针对“语速连贯适中”这一大的目标又可细化为掌握演讲的标准要求、练习语速、变得连贯、内容有逻辑性、演讲有节奏,如果随便进行单一突破或者同时进行,会造成混乱甚至时间不够用,所以结合古特雷定理进行一个排序,即掌握演讲的标准要求、内容有有逻辑性、、变得连贯、练习语速、演讲有节奏,再进行单点突破,或许会有更大的效果。
② 目标置换效应:
提出者:管理学家约翰卡那
“目标置换”是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成员逐渐忘记了整个目标的追求,由“工作如何完成?”变成了“工作完成没有?”,这也是导致目标完成不了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目标置换效应”呢?可从主观角度和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客观原因:A.目标不明确,比如目标设置的数量、数量、时限、达成标准等;B.目标周期太长,导致成员的积极性降低,而且还会有失去当下机会优势的风险;C.目标定得过高或高低,都将影响团队成员的状态;D.不可预料事件分散成员的注意力 主观原因:A.目标实施者对目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将直接导致目标的失败;B.因循守旧,不懂得创新;C.缺乏团队精神,不懂得配合,不过现如今大家都提倡团队合作所以这一概率较低;D.缺乏信息意识,交流不及时,反馈不及时,导致目标管理者和目标实施者的信息不对称。
③ 布利斯定理:
这个理论主要告诉我们事前多计划,不仅仅要有为期半年的短期计划,还要有为期一年的中期计划和一年以上的长期计划。谈到计划想到的就是变化,依据变化修改自己的计划,那么到底该怎么修改?或言之有哪些方式修改计划呢?书中给出五点形式:A.主攻方向的调整(是否与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相符)B.在原计划的基础上修改(针对计划过高或过低)C.获得信息反馈之后进行调整(针对从失败中做出醒悟)D.在预测未来中做出调整(随着社会的变化做出调整,宏观角度)E.随具体情况而定
④ 弗罗斯特法则:
提出者:思想家弗罗斯特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完全意识不到做事之前还需要设限,那么接受我从未有过的新观点之前我要思考的是:做事之前到底需不需要设限?或者我自身有没有因为没有设限而导致不良后果?结合一个案例分析一下:大三之前和我特别要好的异性朋友大概有七八个,我觉得他们直爽,好相处,在一起不会顾虑那么多,所以经常出去玩耍、吃饭等等,因为没有想过感情问题所以也没有保持界限,就跟兄弟一样。陆陆续续有人开始跟我告白,表示愿意在一起。我的决绝导致我们的关系一点点疏远,有的人甚至对我视而不见。这类事对我影响很大,后来我几乎没有和异性单独出去过,我一直在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我觉得我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其实作为女生,没有对和异性交往这件事上设限,经常性的独处确实会给对方造成一种错觉,所以做事之前不仅要从自我角度设限,还要从对方角度设限。
实践(思维变化):
① 不仅仅要确立大目标、分出小目标,而且还要检验这些小目标彼此之间是否有关联,并且进行排序,由浅到深地进行学习;
② 牢记:每天比别人努力一点,坚持下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今天看到四个公式感触很深:
1.01(365次方)=37.8
0.99(365次方)=0.03
1.02(365次方)=1377.4
0.98(365次方)=0.006
③ 如何避免“目标置换”的出现:首先建立一个动态的目标体系,分目标要以总目标为标杆,而且要向总目标看齐。与此同时制定的目标还要具有弹性,如果不合适就要做出修改(修改的方式和实践新知③给出);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全方位管理,目标管理者和实施者之间要建立一个平等、均衡的关系;最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做到频繁性地交流和反馈,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其实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实施者,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思考分析和实践思维,不仅仅让我们更进一步看到问题所在,而且能够齐心协力共同解决。
④ 做事之前要有“设界”思维,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哪些又是无法承受后果的,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尤其是走向社会,你的一个马虎或者考虑不周可能就会造成一个很大的损失,所以一开始就要把事情做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