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能挂在嘴上
也能挂在墙上的是什么
.........
口香糖
不,是信仰
我阿舅是个生意人,非常信奉佛教文化。
他身上常年带着各种佛珠和佛教饰品,经常去杭州的灵隐还有三天竺烧香,就连出门旅游,首选也是浙江普陀四川峨眉这样的佛教圣地。
平时与人交谈时,他会时不时的带上几句佛教典籍里的经文,又或者是一个完整的佛教典故。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动作,我们在见面或者告别的时候一般是握手,而他会双手合十的作揖,以至于我第一次与他见面,伸出去悬在半空无人问津的手一阵尴尬。
有一回阿舅顺路来接我回家聚餐,上了他的车才发现,好家伙,车上摆的挂的几乎都是与佛有关的物件。
半路上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
边上车道的一辆红色大众有些蛮横的挤到了我们车的前面。
阿舅当即怒不可遏,瞬时从慈眉善目的观音化身为金刚怒目的韦陀,嘴里喷吐着犹如高僧唱经般此起彼伏的咒骂,着实有些不堪入耳。
我阿姨当时也在车上,劝了他几句,不顶用,我只好半开玩笑对他说:
“阿舅,你这可是犯了嗔戒啊,恶言相向也是坏了口德的吧。”
他一愣,有些尴尬的笑了笑,这才悻悻住了嘴。
吃晚饭的时候,阿舅喝了点酒,情绪高涨,对着我爸诉苦,埋怨自己的合作伙伴以及公司下属,说到气头上甚至扬言要花钱买凶。
我们当然知道不过是一时气话,他这喝酒的毛病不是一两天了,这三两瓶古人借以消愁的杜康落肚,愁没消掉,倒是火气大盛,有时甚至会迁怒于我阿姨跟我妹妹,把以往的陈年旧账又拉出来一件件数落。
后来我爸离席去接电话,阿舅便拉着我继续掰扯。
他问我:我去庙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每次都烧最多的香,捐最多的功德,怎么还是不顺心?
我对他说
你求的不是菩萨,是心理安慰。
你信的也不是佛,是佛能带给你的福馈。
我有一个大学的同学,来自遥远的外省,只有寒暑假能回去跟父母见面。
我问他,你想你爸妈吗?
他说,当然想,我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我觉得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父母BlaBlaBla......
如他所言,在看到网上类似于子女不善待父母的新闻,他都大为光火,义愤填膺的怒骂这些不知孝为何物的儿女,然后再次强调自己对父母的感情。
可好笑的是,大学三年里,同住一个寝室,我不曾见过他主动打过一次电话给他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父母。
有时他的父母打来电话问候,他也皱着眉头老大不耐烦,若是刚巧碰上他在打游戏,那就干脆三两句话结束,要么干脆不接,甚至在事后责怪父母的这个电话让他游戏失利,惨遭滑铁卢。
爱比克泰德说:
不要把信仰挂在墙壁上。
是了,现在的人们都挂在嘴上。
有的人信仰美好的爱情,口口声声说着忠诚和专一,对于始乱终弃的红尘浪子嗤之以鼻,话没落地,转头对着手机就是一条群发的“宝贝想你”。
有的人信仰贴心的友谊,拍着胸脯称兄道弟,承诺不管怎样都不离不弃,可真要碰上个情况紧急,没准儿只能找到一句“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不在服务区”。
越是做不到,越是说的好。
就如同我那个信奉佛教对的阿舅,其实他并没有皈依三宝,与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他们的烧香拜佛、吃斋念经,不过是为了得到心理安慰,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效仿,以解决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比如事业有成、身体健康、仇家死光等等等等。
而那些满嘴世间三情(亲情,友情,爱情)的人更不如。
正因为他们不是可以对父母尽孝色难(参考《论语》:为政)、对朋友肝胆相照、对伴侣忠贞不渝的人,才会把这些挂在嘴上,以此当作信仰,用作自我安慰,希望在别人看来他们正是这样的人,如假包换。
也就是起到所谓装饰门面的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讲,信仰,即是你的信任所在,而与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
试问,上面提到的这些例子,连他们自己都不曾真正信任自己所说的信仰,又如何做到体现价值?
白岩松在和龙永图谈到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时候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我深以为然。
和尚、警察、医生、教师这些崇高而神圣的头衔开始职业化,沦为养家糊口的饭票。
剃发出家不是为了普度众生,考上警校不是为了伸张正义,医生开药不是为了救死扶伤,教师传道不是为了春风化雨。
崇高的信仰成了无聊的梦呓,拜金的理想变成了世界通用的法则。
(当然,真正把这些头衔当作信仰的人还是有的,只是确实不太多,我并没有抨击所有身处这些职业的人的意思。)
这怪不了谁,社会发展就是这样而已。
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一个人的信仰就是他经常地、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在实践着的真理。
——本利明
真正的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信仰的标准和体现都在于言行一致,心口唯一。
不管世界诸多变化,起码我们要守住自己这片三寸净土,做一个有真正信仰的人,好过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与你共勉
作者:太平,平头辫子爷,少年驰骋任信步,不须青山埋侠骨,嫁娶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更多文章:被爱过了,被玩腻了,就自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