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看不见的生命体验
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对教育者本身的要求,除了具体内容的不同,有什么特殊之处?
文艺批判中大概有基于作品,基于读者,以及基于作者,这样不同的方式。放到教育中,与之相应的,或许大概也要考虑从教育者到教育内容到受教育者这三个元素。
讲数学知识,勾股定理,元素周期表,不需要教师的人格与生活作底子。到了传授机械维修,结构功能,则已经需要教育者有着实际经验来丰富。讲哲学讲文化宗教艺术,若没有厚实的理论研究与广博的作品支撑,那就成了山间芦笋,非常难以使人信从了。
与教授纯理论科学不同,教授工程技术已经离不开教育者自身的实践,作为人文教育,则更离不开教育者本人的理论构建甚至可以说是生命体验了。
从规律到规律,其背后是,从实践到实践。
当我们讲到尊师的时候,我们所尊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所尊的是作为师者,其对于某一领域的系统的扎实的理论洞见,通俗的或者艰涩的严谨逻辑分析,他信手拈来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份尊荣
师者的尊荣
智慧的闪光
缜密的思辨
那听众由衷的敬佩掌声
这一份尊荣
师者的尊荣
是任何的出生光环
或者任何社会职位
都无法强制拥有的
这一刻,我对即使包装的乞讨者心怀同情,对真正的知识学术充满敬畏。
教知识还是教价值?
在终极目标上,归根还是价值,但价值是结果。结果不能掩盖过程。因此我的主张的是教知识。
我们在教育中空喊“你要提高鉴别力啊”是没有用的。只有你把公平与自由它们不是独立指标而是相互关联的,这样的知识跟受教育者说明白时,以后遇见相关的事件,他才会去做自我的思考与判断,也就是价值。价值的生成,这个临门一脚,是受教者自己完成的。
人的一生能做不少事,
人的一生也做不了多少事。
对于人文教育者来说,所谓的生命体验,不限定于具体的人生的境遇,而主要是说对于某一领域,不是肤浅的零碎的,而是深厚的系统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哲学底色的浸润,最后是现实问题的对接。
在此意义上,越是高品质的教育,越不是万金油。
但是由于根基的相同,由此及彼,反而又是高品质的万金油。
一把火点燃一把火,松树有松树的火焰,樗椿有樗椿的火焰。
从学术根基而言,从基本价值而言,终将面向大众的人文教育者,在学理上永远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像旋转齿轮,它的轴是定于某一点上的中心。
也像一点光,它可以照向四面八方,但光源汇于一点。
这个中心,这个一点,就是人文教育者的专业研究以及价值信条。
二十年前我的一个语文老师用珍珠线巧手说明如何作文,现在亦授亦学,只是感觉资讯发达,古今中外,不缺珍珠,不缺掮客的巧手,只是理论之线学术之线涵养之线,始终是个稀缺的好东西。
下士闻道笑之,试问他为何而笑?
上士谨而行之,他要走自己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