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91篇《颂 良耜》

《诗经》学习第291篇《颂 良耜》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3-05-20 08:05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91篇《颂 良耜》

    原文阅读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饢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译文参考

            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字词注释

    ①畟(cè)畟: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入土的样子。耜:古代农具名,犁头。俶(chù):开始。南亩:南北朝向,有阳光的地。

    ②实:种子。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被泥土覆盖。斯:语助词。

    ③女(rǔ):同“汝”,指耕地者。筐:方筐。筥(jǔ):圆筐。饟(xiǎng):指送的饭食。

    ④纠:用草绳编织的。镈(bó):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赵:铲除。薅(hāo):去掉田中杂草。荼(tú)蓼(liǎo):荼和蓼,两种野草名。

    ⑤朽:腐烂。止:语气词。

    ⑥挃(zhì):形容收割庄稼的摩擦声。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多的样子。

    ⑦崇:高。墉(yōng):高高的城墙。栉(zhì):梳子,形容粮垛排列密集。

    ⑧百室:指众多的粮仓。妇子:妇女和孩子。

    ⑨犉(chún)牡:大公牛。捄(qíu):形容兽角弯曲的样子。

    ⑩似:通“嗣”,继续。古之人:指祖先。

    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秋季报答社稷神,重在描写秋收之丰,本质上是向社稷神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所以,把一年辛苦和欢乐的情况仔细述说一遍。正是质朴处,亦诚心处。

            全诗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

              开篇写“畟畟良耜”,“畟畟”,有两个解释。有人说是锋利的样子,也有人说是耒耜插入土中时唰啦唰啦的声音,很顺畅,很悦耳。可见,《诗经》时代的劳动工具是不断进步的,不然不会有这样的句子。杨宽先生在《西周史》一书中说到,在周家建国百年之后那样一个鼎盛时期,农业工具似乎有进步了。他的设想是当时的木制农具,比如起土农具的周边可能包了一层青铜金属,就像我们平时戴手套,或者弹琴戴假指甲一样。因为当时青铜造价很高,所以还不能铸造全为金属的农具。

            “俶载南亩”,这个句子在《载芟》篇就出现了,《小雅·大田》里也有,大概意思就是开始翻田,把僵硬的土地弄松软。然后“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播厥百谷”也是从周初的诗就出现了,比如《噫嘻》,一直到中期还在使用,播种各种谷物;“实函斯活”,种子含容在湿润的土壤里边,孕育、成活。 《载芟》篇后面还有“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但是《良耜》就写到这里为止了。因为两首诗的用处不同,虽是同时代写的,但一简一繁。为什么在《载芟》里要繁写?因为王要表达自己见证了粮食的生长,强调籍田从耕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中,他参与了每一个环节。但是《良耜》是外祭,祭祀的不是本族祖宗,而是天地神灵,不需要说明王亲自参与劳作。

            接着,“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饢伊黍”。“或来”就是有人来;关于“瞻女”,清代马瑞辰据下文两句来看,认为不是说“看你”,“瞻”应该读作赡,意为“给你送饭”。用什么送呢?“筐”和“筥”,都是竹子或者柳条编的,圆的为筥,方的为筐。“饢”就是饭食,通“饷”,在金文《令鼎》里出现过。伊就是“是”。还是讲籍田典礼上要给大家送一顿饭。

            《周颂》的创作到了西周中期,虽然不分章,但已经把文学描写的眼光转向了现实生活,转向了耕种的场景。如果我们去比较,就会发现《噫嘻》里说“千耦其耘”就完了,而《良耜》中则出现了“其笠伊纠,其镈斯赵”,开始描写谁在耕耘,怎样耕耘,他们穿什么戴什么,更全面地展现农耕生活。

              “其笠伊纠”,“笠”就是斗笠,“纠”就是斗笠编织的那种纠纠缠缠、纵横交错的样子。“其镈斯赵”,“镈”是锄草的工具。根据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赵”在这儿读tiáo,指两刃刀,用来削草的。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就出现了,写作“肖”,又有“肖田”的卜辞。这两句讲农夫们戴着大斗笠,拿着锋利的两刃刀,干什么呢?“以薅荼蓼”。“荼蓼”就是杂菜、杂草;荼本来有苦菜的意思,在这里也指一种野草。“薅”这个字现在还在用,指拔草,拿手揪着根拽折。在这首诗里则是用“赵”削。“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荼蓼烂了,黍稷就茂盛了。这是很符合生活准则的。朽和茂之间,似乎包含了古人的一种发现,这些杂草、野菜可以当肥料,当然诗没有明说。朽是烂了,也可以理解为草没了。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挃挃”形容用镰刀收割的声音;“积”就是累积;“栗栗”是众多的样子,层层叠叠、堆堆垛垛。秋收的场院上,堆着各种各样的粮食。“其崇如墉,其比如栉。”“崇”就是高,“墉”就是城墙。粮食堆得像高大的城墙一样。可以想见,古代的城墙都很高。“比”就是挨着、排列着,像栉,即梳头篦子。古代有一种梳头用的篦子,齿非常细密,用来篦头发里的虱子、虮子,一刮就刮下来了。这句说谷物堆放得非常密集,像梳子齿一样。然后“以开百室”,打开百间仓房。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盈”就是满,“止”是个虚词,哉的意思。这个句子上下结构一样,是重叠的,表示一种赞叹。另外,还用了顶针格,节奏比较快,表达喜悦的心情。

              接着,“杀时犉牡”,“杀”就是杀掉,“时”就是“是”、这个,指代词。“犉”是黑嘴唇、黄色的牛。“牡”是公牛。“有捄其角”,“捄”是弯曲的样子。这是一头成年的牛,它的角要有一尺长。古代用于不同祭祀的牛是有区别的。《论语》中说“犁牛之子骍且角”,是说牛的角短,刚露头,像个小蚕茧。与这首诗讲的牛不同。

            最后一句,“以似以续,续古之人”,讲我们在延续古人的做法。强调这个典礼是老传统,我们今天不忘记。似是继承,也有人说通“嗣”。“续”就是延续。这个地方又和《载芟》高度相似,《载芟》讲“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也是强调老传统。两诗都是西周中期周人对自己的礼乐高度自觉、试图将其加以记录的表现。

            这首诗写得很有层次,先写耕作过程,再写丰收景象,最后写祭神求富,一层深入一层,首尾互相照应,读之似有密不透风之感。此外,诗句多形象描写,显得生动而又鲜明。诗中所用的比喻,也非常妥帖。

    《良耜》学习的反思探讨

            《良耜》和《载芟》有点儿像姊妹篇,它们的创作时代应该是相近或者相同的,因为诗中有很多句子的构思、格调、用词、句法高度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为外祭,一为内祭。

            《礼记·祭统》中说:“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其中的郊指南郊,都城之外有高土丘,是祭天的。社是土地庙,也就是社稷神,是管农业收成的。天和周人的祖先不是一回事。有些商代人认为自己的远祖是河流、山岳,到了周代也有类似的观念。如果推源人类的根本处,天地、山川、大自然就是我们的祖先。但是,毕竟人类发展了,在祭祀时不能把天地之神和祖先完全等同。从商代后期的那些王开始,就这样区分了。“大尝禘”,尝就是让祖宗尝粮食;禘就是祭祀始祖——周家所自出的远祖,像后稷等。

            《载芟》属于内祭,所以祭祀者尤其注重向祖宗表白自己尊重传统,体现了《诗经》作为礼乐文明的一个重要价值。这些歌唱不是单纯的娱乐。《毛诗序》说《良耜》“秋报社稷也”,是可信的,它承认这首诗属于外祭,主要祭祀以社稷为代表的帮助过农业的自然神灵。这样的祭祀体现出农民的厚道。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淳朴的感情,理性的精神

            这首诗着重刻画戴斗笠耕种的农民,强调丰盈,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感谢。但它并不说神灵如何帮助人们耕种,因为任何神灵都不能代替劳作。这就是《诗经》的理性精神,非常明朗。

          《诗经》虽然重祭祀,但其中并没有牛鬼蛇神,对神灵往往点到为止,也不说他们在天上如何互相斗争,没有那些东西。这一点可以和《楚辞》做比较。《离骚》里就有很多鬼神出场了,龙啊虎啊,驾车上天等。《诗经》没有屈原那样汗漫的想象力,但保存着一种纯净、质朴、实在。

          在《礼记·郊特牲》里讲到了一年到头要对天地、自然回报,称“蜡”(zhà)。把包括天地神、农具神、邮(路上的标记)、表畷(田界的标志)、沟、猫(帮着吃老鼠)和虎(帮着吃野猪)等各种神灵都请过来。这从尧时就开始了,展示了淳朴的天地之情。这样做也是为了使明年的农耕生活顺利进行。

            外祭也用粮食,但是粮食并不主要,主要的是杀一头牛。从甲骨文看,商代的祭祀有时杀几十头甚至上百头牛。但是,周人珍惜粮食,对酒是节制的,对帮助人民耕种的牛也很在意,祭天祭地就只用一头牛。这也是商周文化的差别。周人来自黄土高原,比较简朴,而殷商人在大平原上生活,比较烂漫,好喝酒,另外可能牧业更发达,所以杀牲多。

    参考资料

    《讲给大家的诗经2》,李山,东方出版社,2021年6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91篇《颂 良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xo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