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周颂·良耜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周颂·良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大周先民生产祭祀情形的农事诗,是秋收后周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乐歌。全诗一章,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此诗多用白描,层次清晰,语言通俗,用韵灵活。
作品名称:周颂·良耜
作品别名:良耜
作者:无名氏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诗经》
作品原文
周颂⑴·良耜
畟畟良耜⑵,
俶载南亩⑶。
播厥百谷,
实函斯活⑷。
或来瞻女⑸,
载筐及筥⑹,
其饟伊黍⑺。
其笠伊纠⑻,
其镈斯赵⑼,
以薅荼蓼⑽。
荼蓼朽止⑾,
黍稷茂止。
获之挃挃⑿,
积之栗栗⒀。
其崇如墉⒁,
其比如栉⒂。
以开百室⒃,
百室盈止,
妇子宁止。
杀时犉牡⒄,
有捄其角⒅。
以似以续⒆,
续古之人⒇。[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周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不仅配乐,而且还有舞蹈。周颂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畟(cè)畟: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入土的样子。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
⑶俶(chù):开始。载:“菑(zī)”的假借。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
⑷实:百谷的种子。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斯:乃。
⑸瞻:供给,供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瞻、赡都是“詹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女(rǔ):同“汝”,指耕地者。
⑹筐:方筐。筥(jǔ):圆筐。
⑺饟(xiǎng):此指所送的饭食。
⑻纠:结,用带子结于项下。一说指用草绳编织而成。
⑼镈(bó):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赵:锋利好使。
⑽薅(hāo):去掉田中杂草。荼(tú)蓼(liǎo):荼和蓼,两种野草名。
⑾朽:腐烂。止:语助词。
⑿挃(zhì)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
⒀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
⒁崇:高。墉(yōng):高高的城墙。
⒂比:排列,此言其广度。栉(zhì):梳子。
⒃以:而。开:设置。百室:指众多的粮仓。
⒄犉(rǔn):黄毛黑唇的牛。
⒅有捄(qiú):形容牛角很长。有,形容词词头。捄,通“觩”,兽角曲而长貌。
⒆似:通“嗣”,继续,嗣续。
⒇古之人:指祖先。[2][3][4][5][6]
白话译文
犁头入土真锋利,
先到南面去耕地。
百谷种子播田头,
粒粒孕育富生机。
有人送饭来看你,
挑着方筐和圆篓,
里面装的是黍米。
头戴手编草斗笠,
手持锄头来翻土,
除草田畦得清理。
野草腐烂作肥料,
庄稼生长真茂密。
挥镰收割响声齐,
打下谷子高堆起。
看那高处似城墙,
看那两旁似梳齿,
粮仓成百开不闭。
各个粮仓都装满,
妇女儿童心神怡。
杀头黑唇大黄牛,
弯弯双角真美丽。
不断祭祀后续前,
继承古人的礼仪。[3][4]
创作背景
《周颂·良耜》是周王在秋收之后,为答谢社稷神佑举行祭祀的乐歌,是在西周初期也就是成王、康王时期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与《周颂·载芟》,是《诗经》中的农事诗的代表作。《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良耜》,秋报社稷也。”一前一后相映成趣,堪称是姊妹篇。周人的祖先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历来形成了一种重农的传统;再经过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两代人的努力,终于结束了殷商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以“敬天保民”为号召的西周王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奴隶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周颂·良耜》正是当时这种农业大发展的真实写照。[2][3][4][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周颂·良耜》全诗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从“杀时犉牡”到最后,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
第一层前十二句,写耕种耘作,春播夏锄。“畟畟良耜”,起句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也使人联想到犁头入土的状貌,很有春耕繁忙气氛。“播厥百谷”,更上应首句,将耕种农事,顺次展开。“或来瞻女”以下四句,则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农妇野田送饭图:春耕时节,于平原旷野之上,农妇们手提饭篮,头戴斗笠,来到田间地头,看到农夫们还在紧张地劳作,篮内饭食飘散出喷喷的香气,活现出劳动妇女的情态,增强了诗中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接下说草朽苗旺,既歌咏出劳动的成果,又预示了未来的丰收,为后边叙写丰收,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七句,主要铺叙丰收景象。与《周颂·载芟》不同。《载芟》是“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对丰收之景,只是希望,是憧憬,因而写得较抽象,只说“万亿及秭”,虚张其多而已。而《良耜》则是秋收后的报祭,不但经历了一年的辛劳,也见着了丰收的硕果,所以,写丰收具体可感:一方面极力摹写粮垛之高,排列之密,“如墉”“如栉”;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刻画出“百室盈止”的收粮入仓的情景,渲染了丰收,也叙写了收获的过程:收割、累垛、入仓。“妇子宁止”一句,显示出经过一年的辛苦,劳动到此暂告消歇,暗含对劳动者含辛茹苦的同情。全诗到此,是顿错,是总结,是叙事,又寄寓感情。
第三层最后四句,主要写祭祀。虽然仅十六个字,却把祭祀的过程简要完备地叙述得清清楚楚:杀上一条大公牛,摆上祭坛,并按自古留传的礼节,做完一道道仪式。概括性极强。
此诗作为秋冬报赛祭祀的乐歌,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劳动的歌颂和丰收的欢欣。虽然歌唱时一年农事已毕,但在欢快的气氛中,重温劳动的过程。回忆田园的乐趣,再现丰收的欢欣,充分传达出当时劳动者勤劳、乐观、友善的美好品格。
在艺术上,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白描手法的运用和叙事的层次清晰。从全诗看,除末尾有几句祭祀的祈祷语外,其余部分都是用白描手法直叙劳动生活,而且极有层次。春耕、夏耘、秋获、冬祭,层层铺写,繁而有序,有条不紊。不但开首四句,先耕后播,极合事理;而且农妇送饭田间,也是先看到人,再写提筐挽筥,进而写筐筥里的饭食,看到头戴斗笠的草编,由远及近,既合视觉规律,又合事理特点;总之,全诗注重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和事理的本来逻辑,叙写事物,给人以清晰、鲜明之感,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另外,这首诗用韵或不用韵,依据内容的需要而作灵活处理,也是它的一大特色。“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开头两句都用韵,“耜”“亩”叶之部韵。接着“播厥百谷,实函斯活”两句,却是无韵句。“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三句描写妇女、孩子到田间送饭,句句用韵,“女”“筥”“黍”叶鱼部韵,节奏明快。“其笠伊纠,其鎛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五句写夏日耘苗的情景,句句用韵,“纠”“赵”“蓼”、朽”“茂”是幽宵合韵,节奏也明快。“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七句描写秋天农业大丰收情景,除“其崇如墉”一句不用韵外,其余句句用韵,“桎”“栗”“栉”“室”叶质部韵,“盈”“宁”叶耕部韵,同样节奏明快。最后四句,除中间两句“角”“续”叶屋部韵外,其余两句均无韵。[3][4][5]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或疑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篇,即所谓豳颂者,其详见于豳风,及大田篇之末,亦知其是否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当秋祭而预言冬获,则前诗当春祭何不可以预言秋成?是《载芟》为春祈无疑矣。盖二诗皆举农工本末而言。[1][2]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0
[2]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526-527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90-692
[4]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79-781
[5]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877-880
[6] 周明初等 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58-25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