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可以笑的話不會哭,可找到知已哪會孤獨?偏偏我永沒有遇上,问我一双足印的风霜,怎可結束?
可以愛的话不退縮,可相知的心哪怕追逐。可惜每次遇上熱愛,沒法使我感觉我终于遇上幸福........
午后3点我正在家里写字,樓下平台大喇叭里隠约传來动人心弦的歌声。
我停下手里的笔凝神靜聽,猜出這是台灣歌手王杰的怀旧金曲(谁明浪子心),上网一查,果然!
然後我不觉跟着哼起來........
然後我还站起來手舞足蹈比划了一会。
一转身看到我放在桌上看了二遍都沒看夠,摊开了一半的(深度工作)不觉长叹一声。
说好的专注又跑偏了?集中精神真的那麼难吗?
突然明白了為什麼一天24小時?
有人活成了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财务自由,兒女双全,自己元气滿滿,走到哪都神釆飞扬,自信阳光,帶給身边人安全和放心的女神。
比如:孫俪,刘涛。
而有的人一天到晚忙著无用社交,幫這个,幫那个,不懂拒絕,不想别人失望,每日好似很忙,一天結束问问自己,好像只是瞎忙,生活过得亳无意义,交了N个朋友卻好像并无一个知已,甚至把自己过成了油腻中年人,每天奔忙在低效率的勤奋之中。
比如:昨天的某某。
难道真是命運不公,上苍无眼吗?
過去我一直认为人的成功是归於家庭背景和个人拥有的資源多少來決定的。
所以我还未成功是因為我儿時家庭生活貧困,很早离开学校,我不聰明,无法繼續学业。
這是命运的錯。
然而当我看完這本书(深度学习)后我的想法变了。
(二)
原來在学习所有知识的方法之前,如果我們沒有认识到一个人的专注力重要到和你的財富和声望有关,和你找到家庭事业平衡有关。
那么你就会走进选择錯誤,努力白費,身心俱疲,痛苦迷茫的人生怪圈。
从而在錯誤的觀念影响下走上失敗之路,一生忙碌而仅仅夠維持基本生活。
一生努力却只活在平庸而落寞的日子里。
谁会甘心落后于人前?谁不渴望受到尊重和关愛?谁想一生都与消极为伴?
我相信沒有人会甘愿墮落,沒有人会甘心贫困交加。
是的,沒有人。
(三)
想要修正人生道路上选择的錯誤,想要过上財富自由,精神自由的美好生活。
你需要打开這一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的畅销书,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深度工作)
本书将帮你重新审视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一直以來阻你进步的社交媒體,还有浮浅无聊的各种分心行為,让你不再深陷于低效的忙碌之中。
让你在人生道路上找到安全正確的行走方式。
告訴你做事最快成功的方法。
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他会告訴你改变的力量大到你自己都难以置信,而当你做出改变后,当你成功了,你会酸爽,你会找到人生的意义,活得美滿幸福。
(四)
以下是本书部分內容剧透:
(深度工作)這本书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指南。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
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培养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將会取得成功。
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1922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瑞士一个名为伯林根的村庄建起居所。
最开始他建起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塔楼。
荣格的塔樓“在休息室时,我可以独处。”荣格这样评述这个房间。
“我随时都带着钥匙;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房间。”
在1921年,荣格发表了重要著作《心理类型学》,总结了长久以来与曾经的好友兼导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间思想的诸多差异。
在20世纪20年代,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质疑是很大胆的举动。
想要支撑自己的著作,荣格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
所以他选择隱居到伯林根。
他在早上7奌起床,吃一頓丰盛的早餐。
然後在私人办公室度过兩個小時不被人打擾的写作時間。
下午他通常会冥想或在周圍的乡村长時間漫步。
塔樓沒有电,因此日光暗去夜色朦朧之時。
油灯为亮,壁炉送暧。
荣格晚上十點上床休息。
他說:从一开始,我就感觉能夠在塔楼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恢复。
他后来也被称作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卡尔·荣格后来发展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当然,他最终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原因。
(五)
但是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
我感兴趣的是以下这项技能显然对于荣格的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度工作(Deep Work)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你的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的智力水平下,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经过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数十年研究,我们认识到伴随深度工作而来的精神紧张状态,对于提升我们的能力也是必需的。
其实,如果探究一番远近历史中其他一些重要人物的生活。
你会发现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是非常普遍的。
比如16世纪的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早在荣格之前,就在远离自己法国城堡石墙的南塔楼区建起了一座私人图书馆。
而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当时他在那里消夏。
吐温的书房离主要房屋区太远,以至于他的家人要吹号吸引他的注意力,召唤他去吃饭。
左为蒙田,右为马克.吐温历史再向前推移,可以看到剧作家、导演伍迪·艾伦。
在1969年至2013年这44年的时间里,伍迪·艾伦编写并导演了44部电影。
获得23项奥斯卡奖提名——对于电影艺术作品而言,这个比例高得惊人。
在这段时期里,艾伦一直没有电脑。
所有写作都不受电子设备的干扰,而是在一台德国奥林匹亚SM3型号的手动打字机上完成。
此外和艾伦一样拒绝使用电脑的还有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
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
J.K.罗琳确实会使用电脑,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尽管这段时间恰逢科技迅猛发展,公众人物也多对此趋之若鹜。
当然,深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和厌恶电脑之人。众所周知,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
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通常是在湖边小屋),只读书,思考大局。
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
微笑的比尓.盖茨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
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个群体很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
知识工作者之所以不再了解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
网络工具是一个非常广的门类,包括电子邮箱和短信等通讯服务、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交网络,以及BuzzFeed和Reddit等炫酷的娱乐信息网站。
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
(六)
2012年,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
工人们则有将近30%的时间只是用于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
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
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知识工作者也并没有游手好闲。
事实上,他们称自己和以前一样忙碌。
这种矛盾是由何产生的?另外一种类型的努力可以很好地解释个中原由,这种努力恰与深度工作的理念相悖: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
浮浅工作说的是对认知要求不高、事务性的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换言之,在网络工具的时代,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用浮浅工作——像人工网络路由器一样不断地收发电子邮件,不断被小事扰乱心神——替代了深度工作。
诸如研究新的商务策略或撰写重要的经费申请等重大工作。
本可很好地受益于深度思考,却也在受到干扰之后变得支离破碎,完成的质量不会太好。
对于深度工作更不利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向浮浅工作发展的趋向并非是很容易就能转变的。
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网络似乎剥夺了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记者尼古拉斯·卡尔2008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一篇广为引用的文章中坦言,“不仅只有我是这样。”
卡尔由这个论点出发,写成了一本书,名为《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后入围了普利策奖终选名单。
为了写作《浅薄》一书,卡尔恰如其当地搬到一间小木屋里,强迫自己与世隔绝。
卡尔·荣格的伯林根塔楼成为他保持深度思考的场所,之后他才将技能加以应用,产出具有令人讶异的独创性的成果,以至改变了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构建我们自己的伯林根塔楼,培养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
就能够认识到数代人中最高产和最重要的人物所认可的真理:
深度的生活是优质的生活。
我怕死,但是我更怕窝窝囊囊得活着(深度工作)书評(七)
此书作者是美國人卡尔.紐波特,翻譯:宋伟。后浪出版,45元人民币,物超所值,一个午餐的價格就能提高认知,打好学习基础,学到培养自己注意力的方法,值!
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學計算机科学副教授。
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國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还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領域的成功模式。
另外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頂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暢銷书。
此书分为前言,結论,注释(全英文),第一部分理论(里面有3个章节),第二部分准则(里面有4个准則的描述),在理论和准则上又有更为罕見的更认真的剖析。
老实說,目录有些令人抓狂,我不明白作者為什麼不用章节來注明而要用不同的題目,以至於看得有點枯燥。
也許這是理工男的严謹邏輯吧!尽量写得细致,用了大量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是比較感性的人,直觉认为此书不是很有趣。
但是好奇心驱使我看下去。
我是边看边标注的。
用了四个小時。
其间也被手机来电,隔壁家小狗时不時吠扰乱了思緒暫停了几次,每次几分钟。
看完之后感覺精疲力盡。
可见沒有专注,经常分心真的会令人差点崩潰。
決定下次再看书或是写文章时尽量去圖書館待着。
香港的屋宛附近都有社区中心,里面有安靜的自修室。
大型屋宛还有图书館,我住的地方即有图书馆也有社区中心。
此书第二次看时我是在自修室里看的,当時整间房間只有我一人,以至於有人來关门時,我才惊觉天黑肚饿,深刻体会废寝忘食的酸爽和深度工作的快意。
我发現在一個安靜封闭的環境裡面真的很容易专注,写字,閱讀速度也提高很多,心情真的很愉悅。
散步返家途中,我想起小学時,我也是愛学习的好孩子,為什麼后來我却变得不愛上学?
因為我的注意力集中不了,导致低效率勤奋,考不了好分數,自信心丧失,所以最後变成学渣,早早出來社会工作,饱受风霜洗礼,人生轨道从此改变。
我小学读的可是名校啊!想到过去悲从中來,想到現在读到的這本书,欣慰之情由然而生。
悲欣交集的感觉困擾于心。
还好在有生之年終於明白,如何有效使用每一奌脑力?如何更好的工作?如何让自己的時間分配有更好的效率?
原來我与成功之间差的就是专注力。
差的就是,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來处理任务,直到用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決了問題的能力。
我从书里里不仅学到作者如何通過专注来深度工作获得成功?而且还有各種名人的成長經驗介紹。
让人收获滿滿。
从此不会再犯低級錯誤,不会再做无用的浮浅工作和过无事忙的低配生活。
摘錄了几段书中金句,我很喜歡,希望大家也有同感:
1,將深度工作变成一种日常工作习惯;远离社交媒体,謹慎选择网絡工具;砍掉浮浅工作,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拥抱无聊,減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賴。
2,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夠培养這项技能,并將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將会取得成功。
3,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況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為世界創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4,致力于深度工作并不涉及道德立場,也不是一种哲学论断,而只是从实用角度认可专注的能力可以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5,我特別痴迷寻找利于聚精会神的偏僻之所,果决拒絕耗時的約会,在辦公室外更封閉的環境工作,在显眼位置放上计分板,记下我深度工作的時間。繞着院子踱步思索,脫离思想不集中的大众,加入那些能集中精力的少數人群,开始脱胎換骨的改变。
6,深度生活并不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改变你的习惯。对于很多人來說,快速收發電子郵件和在社交媒體上发消息所帶來的繁忙假象会給他們帶來慰藉,深度工作却是要你摆脫這些东西。
7,当你尽力去创造一件美好的事物的,会有一种不安牽扰你,如果你愿意跨过去這些舒适区和恐惧,將自己头脑发挥到极致,創造出有价值的東西,你將会如前人一样发現,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8,威妮弗雷徳.加拉格尓說:我將活出专注的人生,因為这是最好的选择。我赞同這句话,比尔.盖茨也贊同。
关于這本书我想用此刻的心情来总結就是:我能喝下最烈的酒,也能熬過沒有你的冬季,但是我不能不反复读你,直到你的精髓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我少年時代所有的遺憾,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印证了一句話:每个人的裂痕,最后都会变成故事的花纹。
我怕死,但是我更怕窝窝囊囊得活着(深度工作)书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