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得我心,深蓝的背景色我愿意把它看作是纯净的蓝夜,一座顶上覆盖着白雪的山嵌在橙黄色的圆月下1/3处,三只飞鸟正往山的右上方飞去,其中两只落在橙黄色月亮里,一只落在深蓝的夜幕中。深蓝、橙黄、白色、灰蓝、靛蓝几种颜色搭配起来给人沉静中带有一丝活力,首封勾勒了月亮的形状,把颜色留给了次封,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图案,不像一般书籍的封面设计花里胡哨或者死板沉闷。
海明威,一位传奇的作家,1954年因《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61年7月2日清晨,在爱达荷州的家中扣响扳机自杀,终年62岁。
本书收罗了10篇文章,比较令人回味无穷的是前两篇,即《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老人与海》。
这本书讲的是哈里和他的爱人海伦去非洲探险打猎,因为刮破腿引起感染坏疽面临死亡,就在感受死亡的脚步一步步逼近期间,作者的思绪和意识也随之流动。这篇小说采用了大篇幅的对话式和回忆叙述式写法,将现实的对话和对过去的回顾穿插,我看了三遍还是宛如坐在一搜剧烈摇晃的船上,有种头昏脑花的感觉。当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的思绪忽然就安静下来了,因为我在找一个答案,主人公哈里是什么时候死亡的?死亡是如何一步步逼近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写这篇随笔前又看了一遍,抛去了书中诸多的回忆式叙述,直奔问题的答案去。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是在这时候:“然后,当他们抬起帆布床的时候,突然就没事了,他胸口的重压消失了。”而这重压是从一开始远观到一步步逼近到直接肆无忌惮压在胸口,书里有描写,在去找这条线时,我的心很沉重,似乎自己就是在他身边观望这一切却什么都做不了的人。
1.“帆布床摆放在一颗含羞草的一大片树荫里,男子躺在床上,目光越过树荫,望着阳光耀眼的旷野。那边地上蹲着三只可憎的大鸟,天上还有十几只在滑翔...”
2.“那些大鸟已经不再待在地面上干等,它们全都沉甸甸地栖在一颗大树上。它们的数目又增加了不少。”
3.“天色渐渐地黑下来,就在快要黑到看不见打枪的时候,一只鬣狗穿过旷野,绕到小山的另一边去了。”
4.“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想到,他就要死了。这个念头来的很冲,不像一阵水浪或一阵风,而像是一阵骤然而至、恶臭难闻的空无。奇怪的是,那只鬣狗沿着这空无的边缘,轻轻地溜了过来。”
5.他望着她时,感觉到死神又一次来临了。这一回来得不冲。它是轻轻的噗一下,像一股令烛光摇曳、烛焰腾高的微风。
6.“他望着她的脸。她背靠着椅子背,坐在他与篝火之间;...他听见鬣狗弄出来的一记声响,就在火光照到的范围之外。‘你感觉到什么奇怪的东西吗?’‘没有,就感觉到有点困。’‘我感觉到了。’刚才他感觉到死神又一次从身旁经过。”
7.“就在这个时候,死神已经来到了,它将头靠在帆布床的脚上,他闻得出它的气息。”
8.“这会儿它已经进逼到他身边,但它已经不具有形状。它只是将空间占了。”
9.“它还在一点点地凑近他,现在他无法对它说话了;它发现他说不出话来,就又凑近了一点。现在他想一言不发地将它打发走,但它却上来了,将重量全压在了他的胸口。它趴在他身上,他不能动弹也说不出话,这时他听见女人说道:‘先生睡着了。把帆布床抬起来,轻轻地,抬进帐篷里去。’”
10.“他说不出话来,没法叫她把它赶走;现在它趴在身上分量更重了,已经压得他透不过气来。然后,当他们抬起帆布床的时候,突然就没事了,他胸口的重压消失了。”
光是誊抄这10个线索,就已经让我负有一种压迫感。这些线索很细节也很符合在电视上看到的弱肉强食的场景,比如秃鹫和鬣狗被腐肉所吸引,一方在不远处的光明正大地虎视眈眈,一方在草丛后密谋着暗潮涌动。我渴求有一个解脱。连我作为一个读者,都急切地希望有一个解脱,把我从这种被死亡的压迫感中找到一条绳索,哪怕是躯体或者精神之一被解救也好。作者似乎很懂读者的需求,或者说,这其实也是作者给自己的救赎。接下来的描述,作者确实获得了“新生”,而且带着神圣的超越。
在乘坐着老康普顿搞来的“银色天社蛾”飞机上,哈里挥手向海伦和仆人们告别,随着引擎的咔嗒声变成熟悉亲切的轰鸣声,他们摇摇晃晃地转起弯来。他们在空中俯瞰,看到了目之所及的物象一点点变小,看到了群山黑压压一片在脚下绵延。接着就是全书最精彩的一段。
“他向下面望去,看见一片粉红色、像筛下来的粉一样的云,在大地上方漂移着。从空中望去,它像是一阵无有来处的暴风雪的前锋。他知道,这是蝗虫从南方过来了。接下来他们开始爬升,似乎在向东飞去。随后,周围暗了下来,他们飞进了暴雨之中。雨太大了,仿佛他们是从瀑布中穿过似的。然后他们出来了,康培转过头来,咧开嘴笑着,用手指了指。他看见了,在前方,占满视野,宽广如整个世界的,那么雄伟,那么高,在阳光下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是乞力马扎罗山的方形山巅。这时他明白了,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当读过这段话时,胸中压迫顿时烟消云散,忍不住又读一遍,仿佛我就一同在飞机上,乞力马扎罗就这样闯入我的眼帘,在澄澈的空天地一体化背景下,就只有乞力马扎罗山和那被阳光照耀的刺眼的皑皑白雪,无比震撼而又带着圣洁之光。如果这是必不可违的走向,那么这一幕将是这无奈之路上唯一的慰藉。以至于让我在想象,到那一天,我会看到什么?我希望看到什么?在此之前,我希望每一天都是充实且有意义的。
我有点好奇,老康普顿是谁?
前面的这种压抑感让我联想到《星际穿越》接近片尾那一幕,库珀跌入了时间的四维空间,每个时间格子都记录了他和女儿墨菲离别前的一幕幕,用力捶打时间的格子,却被密不透风的时间栅栏挡得死死地,想想,这真是令人绝望。全书这种先抑后扬的意识流写法,却让人有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复活感。上一个给我类似感觉的是《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费劲千辛万苦逃出生天,在夜幕中张开双臂拥抱滂沱大雨的场景。这本书的写法不是很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可能是中西方的语境和用词句折射出的文化观念上的极大差异,不独这本书,看过的《简爱》《堂吉诃德》《双城记》《月亮与六便士》等也是如此。也许,西方人在看我们中国的译本书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说起来看的最丝滑的还得是余华的书,再忍不住要力推《活着》,当时莫言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看过他的《丰乳肥臀》,笔触也是挺丝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