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通过通读这一章节,明白了为什么“旅行”要加引号,引号代表的不仅是说,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带领孩子们走出户外去旅行,而且能发现“旅行”代表一门课程,一门通识课程:是以广博为目的的,夹杂着思想教育的知识型课程。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带领下,坐在校园里用植物的藤蔓搭成的“绿色教室”里,他们面前是一个很大的地球仪,地球仪还被人工制作的“太阳”照射着,孩子们好像坐在太阳系里,跟随着苏霍姆林斯基首先从家乡出发,配以图片,纪录片等进行直观演示教学,按地理线穿越城市,乡村,森林,河流,走遍整个国家,每天“旅行”2个小时,走100公里,然后再去国外“旅行”,体会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整个“旅行”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见识。孩子们也在“看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过程中认识了世界,收获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这样的旅行课程要进行整整一年,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变得逐渐开阔,他们观察的地球仪之旅不仅包括海洋,大陆和岛屿,还有没有见过的植物和动物,北极的极光,赤道的永夏……同时,孩子们还了解了每个国家的发展史,孩子们虽然只是在地球仪上旅行,但他们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非常关切人类命运的人。试想,一个儿童从小浸润在这样宽宏,博大的教育背景之下,同时又对身边的自然万物有着敏锐的觉察,这样的孩子的人格一定是健康,向上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走出去旅行,这样的旅行,其真正的意义或许在于一次身体或者灵魂的穿越和体验。人们会带着对世界的新奇,通过旅行,离开日常生活的世界,离开家乡熟悉的自然环境,社交环境和文化环境,进入与日常相异的世界,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而且还可能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了解更多的地域的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甚至受到启发,更新自己的观念,使原本一成不变的世界得以更新。但是这里的旅行的意义也绝对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旅游,旅游更多体现在“到此一游”,旅游者安排匆匆忙忙的行程只为了多打卡几个景点,不能安放心之感受于当下,更别提融入异乡的身心穿越。
作为教师,虽然我们既没有时间和精力做一门旅行课程,同时也不可能带领儿童用脚步丈量世界。但是,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竭力创造儿童的激动人心的体验时刻,来一场让心向内的旅行,让儿童在课堂上穿越一次精神之旅。其中,有价值的阅读,结交能带来头脑启发的新朋友,一次真正的独处,一场好看的电影……都在滋养我们的生命,拓宽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旅行,既可以用脚步丈量世界,更能用眼睛发现世界美好,还可以要用心灵去感受自然万物,陶冶情操。人生不过是体验的总和。人到最后,脑海中能回忆起的,多半只有丰富多彩的一次次让人印象深刻的体验。
当然,无论向外还是向内的旅行,要防止“喂给”儿童过量的知识和现象。托尔斯泰说:单纯讲研究成果会对学生起有害的作用,会使他们养成轻信言辞的习惯。例如孩子们学习科学的途径,一定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而习得的,而不是通过阅读一些科普作品,在没有经历探索的时候,去背诵,记忆和复述未经自己验证的结论。孩子们的学习,事实与概念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太多事实的了解会造成孩子认为我已经懂了的错觉,以至于妨碍学生深度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