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前往京师汴京(开封)应试,当然苏洵是想通过自己呕心沥血数十年而著成的有益于世的文论来博取名声。他写出了《几策》《衡论》《权书》《洪范论》等精深广博、气势非凡的惊世之文。最后苏轼第二(其实是第一)、苏辙第五,三苏父子至此名震京师,当然这场考试还有曾巩、程灏(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写“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人)也被录取。时机和机缘成就了三苏父子,也成就了一段光辉历史。当然也得感谢一代文宗欧阳修有力挽狂澜之力,他是一位人品德行、思想境界,胸襟都令人赞美的坦荡君子。他虽然在政治上与张方平有矛盾,但是他依然写信感谢张方平“所荐得人”。虽然欧阳修与苏轼相差三十年,但是他们却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他们心灵相通,精神相融,欧阳修死后,苏轼义无反顾地接下了古文革新运动的大旗,最终完成的欧阳修的志愿,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059年4月8日,48岁的程夫人病逝于眉山纱縠行苏宅。正是三苏名动京师,踌躇满志之时。她苦心经营,为三苏提供保障,她的离世,让三苏肝肠寸断,她也许至死都不知道两个儿子双双高中进士,名震京师。
苏洵为妻子选的墓地在今天的眉山市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今属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今天的苏坟山。后来苏洵,王弗都安息在那里。司马光感程母贤淑惠敏,为她作《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1065年王弗病逝,1066年苏洵去世。苏轼苏辙兄弟辗转七个月,一船双棺给已在九泉的母亲送回丈夫和儿媳,让他们聚首在四川老家,在此时,一场影响北宋政治的巨大漩涡,正在酝酿之中,之后从此未能返回家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