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是不是常会觉得自己仿佛在学习一种全新的语言。毕竟孩子说的我们听不懂,我们说的孩子不愿意听。
我们责备、谩骂、威胁、命令、说教、控诉......用尽了残酷的语言,可结果不仅不能达到让孩子与我们合作的目的,反而将孩子越推越远。
责备和谩骂,让孩子自我怀疑,进而丧失自尊心,习惯了自己的负面标签;
威胁和命令,让孩子叛逆和恐惧,孩子无法摆脱,只能被无力感束缚;
说教和控诉,让孩子生出厌烦心和负罪感,孩子难以面对,只想逃避。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一、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当我们只向孩子描述问题时,我们就能引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从而促使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一定要注意,我们要描述的仅仅是事实,而不是抱有一种指出孩子错误的心情,更不应带上对孩子的评价或者我们的看法。
如果我们不断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往往会因为抵触情绪,而不愿意去做他原本应该做的事。
如果我们一再强调对孩子的评价,孩子就会内化这种评价,认为“我就是懒惰的”“我就是蠢笨的”“我就是丢三落四的”,更加没有动力去做出改变。
如果你希望孩子去遛狗,与其说“你整天都不去遛狗,你就不应该养宠物。”不如说“我看见小狗正在挠门呢”。
如果你想使用孩子正在使用的电话,与其说“赶紧把电话挂了”,不如说“我现在需要使用电话”。
二、提示
提示是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不仅在当下可以争取孩子的合作,更在未来能一直影响孩子的行为。
提示在当下可以让孩子把牛奶放进冰箱,把饼干盒子盖好,认真清洗伤口,更能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知道“牛奶不放进冰箱,就会变酸”“饼干如果不盖好盖子,就会潮掉”“伤口如果不认真清理,就会化脓发炎”。
我们都知道要如何提示孩子,但难的是,我们常常会在提示后面加上一句。“牛奶不放进冰箱,就会变酸。这么点小事,你都永远不会做是吗?”
孩子愿意接受我们的提示,并且基于我们的提示进行合作,是因为提示展示了我们对孩子的信任。他会对自己说“爸爸妈妈是相信,我一旦知道了这些道理,我就能做好”,他才会有动力去完成。
可我们一旦加上了后面攻击性的言语,提示所展示出来的信任感就荡然无存了,孩子只会觉得你告诉他这些不过是为了攻击他或者挖苦他,自然就没有动力去展示自己是值得信任的了。
如果我们在给孩子提示的当下,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期待立即行动起来,我们也大可不必着急,适当地让孩子感受一下自然后果也不是什么坏事呀~
如果因为孩子没有及时把牛奶放进冰箱,而导致他不能在晚上睡前喝上热牛奶;因为他没有及时盖上饼干盒子,而导致他最喜欢的小熊饼干不再香脆;因为他没有及时处理伤口,而导致他第二天伤口发炎疼痛难忍。相信他下次一定会记得及时处理这些事情啦。
三、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想象一下,孩子们正在屋里玩得开心,你突然冲进去,大声说道:
“我跟你们说了几次了,换上睡衣再上床。你们刚刚还答应了看好电视就换睡衣的,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换,我看你们一点行动都没有。还在床上跳来跳去,你们真是太不听话了。”
你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孩子们却可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你生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没穿睡衣?还是看电视?还是在床上跳来跳去?
这种情况下,你直接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睡衣!”效果反而好得多,因为这两个字简洁明了地告诉了孩子们你的需求,避免了单调乏味的解释,更是代替了强迫命令,给了孩子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比如,孩子听到“狗!”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想:狗怎么了呢?哦,对了,今天我还没有遛狗,那我现在去吧。
孩子会觉得这件事情是他自己想起来的,而不是出于你的强迫才去做的,孩子自然会有更积极的体验。
简单的词语虽然很好用,但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名字当成那个用来指挥孩子的词语哦。如果一天当中,孩子一旦有什么不适当的行为,就听到自己的名字,那几次下来,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名字和犯错或者被拒绝联系起来,这可实在不是什么美好的体验。
四、写便条
请相信,不论孩子认不认字,他们都期望收到小便条。
便条,或者更正式的信件,给孩子的是一种朋友般的亲近感,会让孩子觉得“仿佛收到了一位朋友的来信”,而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欢愉之下,自然就更愿意配合了。
毕竟,没有孩子愿意和父母互相叫嚷着来解决问题。
写便条,不仅能给孩子传递一种亲近和尊重的感受,更能帮助我们平复下来,让我们有时间梳理一下自己的心绪,不至于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着急上火说出什么激烈的言语。
就像许多人在生气的时候都会选择写日记发泄一样,写便条也是一个发泄的途径。如果,你觉得你生气到想要揍孩子一顿的时候,不如停下来,给孩子写一个小纸条,告诉他,你有多么生气吧。写完之后,你一定会感觉好多了。
而孩子可以从你留在便条上的感叹号中感受到你的愤怒,但却不会被这些惊叹号伤害自尊,这就是文字最有趣的地方。
便条也可以被拓展至多种形式,比如:挂在门上的留言板,贴在冰箱上的写字板,都是很好的跟孩子传递信息,争取孩子合作的方式。
比如,我同事就在主卧门口挂了一个留言板,一面写着“嘘!爸爸和妈妈在睡觉”,一面写着“嗨!可以进来啦,我的宝贝”。
他和孩子约定好,只有当留言板翻到可以进来的那一面时,孩子才能进来。
有了这个留言板之后,他们真的可以在周末的早上多睡上几个小时而不被孩子打扰了。
小家伙觉得这是和父母之间一个不得了的小约定,还经常拉着奶奶到房门口给她念门口的文字呢。
便条不仅适用于这种小约定,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任务也很有效。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收拾一下卧室,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写一个便条:
卧室该收拾了,需要收拾的有:
1.床头柜上的书;
2.门边的鞋子;
3.地板上的衣服;
4.毯子上的污渍
5.。。。。
谢谢!
这不仅可以提醒孩子收拾卧室,还能让孩子更有章法、有顺序地进行家务活动,对于孩子条理感的形成也很有帮助。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问“我们使用了这些技巧,孩子就会一直听我们的吗?”
我想说,孩子并不是机器人,我们的目标也从来不是找到一套程序,可以操纵孩子的行为。
我们的目的是找到一种语言,可以和孩子进行更顺畅的沟通,可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可以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的目的是树立平等沟通的榜样,言传身教,让孩子掌握一生都能受益的沟通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