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讲完毛泽东的《长征》,热乎乎的,有些感觉不吐不快。
我在讲解这首诗时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先引导学生找到本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接着拆解中心句,提炼了三个关键词——远、难、不怕进行前后依次探究。这种讲解方法提纲契领,方便抓住课文文本主要信息,同时随时又可以走出文本,把备课时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合理穿插,从而提升课堂丰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深深卷入课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整体的实践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本节课的三个核心问题如下:
1.长征之路远吗?具体体现。
2.长征之路难吗?具体体现。
3.长征之路如此“远”、“难”,诗人对待长征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
前两个问题难度不算大,经过长征相关图片、影视作品、背景资料的辅助理解,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很容易就能得到结论:远、难。具体体现在文中也不难找,只要采用多种办法理解了“逶迤”“磅礴”等词的意思,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同学们都能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重点在于第三个问题。这是本诗的精华,是最能启发人的地方。需要授课老师不停引导寻找关键词理解作者对待长征的态度。通过反复读、找证据,同学们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态度里有一种对于长征必胜的信念——乐观主义精神;也终于明白了作者所代表的红军群体所做出的事业是那么的震慑人心,这种所作所为背后必定有一种高贵的精神在支撑,那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个环节我给了很多时间去小组讨论、表达。同学们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体会到了第一层——乐观。在第二层的体会中,我引导学生明白——以毛爷爷为代表的红军战胜了一个个来自自然和战争的考验,走向了成功,他们可以称之为?——英雄。为了加深理解,两个子问题随即抛出?——问题一:英雄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或者品质?问题二:请举出一个“英雄”。这两道题我是随机指生回答,提问面很广,大概有15人左右(而且前面同学的回答,后面同学不能重复),目的在于“压迫”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去思考、去参与、去收获。实践证明很有效,学生们生怕被提问到,同时问题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回答是安全的,所以她们已有知识进行了充分的调用,回答精彩纷呈。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这个太重要了。
讲到这里结束了吗?不,除了理解、记住有些宏大的词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觉得我们不能止步于这个浅层次的目标。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生活,带领孩子把生活过得更好,于是我们继续向下推进。
1.长征如此之难、如此之惊险、参加长征可谓“九死一生”(长征出发时86000人,到达时16000人),面对那么多的磨难,我们作者的态度却是那么多的风清云谈、写出的文章也是这么的澎湃豪迈,为什么伟大领袖能做到这些?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那么这对你的做人做事、对待磨难有何启发?
——要乐观、要做英雄。
同学们,其实就像我最近经常分享给大家的一句话的真实写照:经历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我们怎么解释我们的经历。如果你把困难、困惑看作一只猛虎,那么多半你会命丧虎口;但是如果你把困难和困惑当成磨励人生的一种契机,迎难而上,怀着必胜的信念,那么你一定会扼住生命的咽喉,变成更强大的自己。毛泽东的一生就是最完美的证明。
2.毛泽东曾经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在我我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就是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中确立的。为什么呢?
——当时战斗非常激烈,需要一个英雄站出来带领大家。
——当时刚刚经过血战湘江,红军已经非常虚弱,这都是错误领导引起的,形势逼人,只能选择出真正的领头人,大家才能活下去。
是的,确实如此,时势造英雄啊!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认可的内心渴望,相信在座的大家也是如此。我们结合毛爷爷在遵义会议上的成功,就会明白——如果你在班级里想要变成班级领袖,那么就要
——去做事、去为团队做贡献。
再具体一点,做什么事?
——去认真值日,维护班级卫生。就像我们的卫生班长王韬达。
——去坚持阅读,做班级阅读的领头羊。就像我们坚持打卡阅读195天的李煜烨……
……
这节课就在同学们找到身边的“英雄”中度过了,我相信孩子们在学会如何看待困难以及如何在群体中得到认可方面,一定取得了一些具体的收获,而这些收获一定会带领同学们走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