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用钱,都是为你想要的生活投票。因为,每一次用钱,决定了你原来的钱变得更多,还是更少。这也同时决定了,你留下的钱变得更多,还是更少。而我们都知道,存钱不仅是为了存,还是为了给未来做准备。每一次存钱,都会增加你在未来生活中的选择权。
1)我们要用钱,而不是花钱
看到题目后,有同学觉得很奇怪:“用钱”和“花钱”不是一样的吗?没错,它们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会有细微的区别。作为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我会特别注意对事物的命名和定义。而当我们去描述一个事物,给它命名的时候,那也代表着我们背后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这个命名,除了代表了此刻我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还代表了我下一步的行动,继而成为我根深蒂固的习惯。
命名的背后是思维,命名的前方是行为。比如,对于一件超越自己现有能力的事情,不同人可能会给予它不同的命名。有的人喜欢称之为“困难”,有的人喜欢称之为“麻烦”,有的人喜欢称之为“挑战”。从命名的那一刻起,我们也定义了这件事情。所以接下来,哪怕是面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命名为“困难”的人,很可能会望而生畏;命名为“麻烦”的人,很可能会手足无措;而命名为“挑战”的人,很可能会勇往直前。可见,所有改变的开始,都源于发掘命名的可能性。所以,对于金钱的支配,比起“花钱”,我更喜欢把其命名为“用钱”。
一是因为说到“花钱”的时候,你问花钱的人,为什么要花钱?他们会告诉你,我喜欢就花啊!确实,喜欢就花也不算有错,钱也的确是“只要你喜欢,就能花掉”,但问题是,在相对的一面,并不是“只要你喜欢,就能赚到”,这让你成了“穷光蛋”。所以,“花”还有一个说法,叫作“浪费”。
二是因为“用”意味着主动地思考和使用钱,而“花”代表你只是习惯性地花钱,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钱就不见了。 “用”是主动选择,“花”是被动重复。
三是因为“用”同时也意味着,你开始计算和衡量钱该如何“使用”,而你也会发现金钱的“使用方式”不只有“购买”一种。这就代表着,你开始真正地支配你手上的钱,而不是让钱来支配你。 “花钱”是买东西,“用钱”是换价值。
而这一章,我们就是来探讨,如何更合理地利用金钱、更正确地使用金钱,以及更聪明地运用金钱。
2)一条用钱的秘诀
哪怕我们还没学习衡量商品价值的方法,哪怕我们还没养成思考的习惯,哪怕我们还不知道合理用钱的标准,关于用钱,也依然有一条秘诀可以分享,那就是: “若犹豫,就不买。”
因为,“犹豫”是我们大脑中最天然的保护机制。遇到危险,我们的大脑会给我们发出信号,我们可能会迟疑;又或者,大脑甚至会创造另外一件事情让我们去处理,好让我们能躲过危险。如果你不确定自己要买还是不要买,那就不要买。同样的,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快乐还是不快乐,那就是不快乐;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听懂了还是听不懂,那就是没听懂;如果你不确定那个人爱你还是不爱你,那就是不爱你。所以不管你是因为什么犹豫,犹豫就是那个最大的原因。也许你觉得没有答案,但犹豫本身就是最终的答案,它意味着“不”。
以上的情况,叫作“模糊的犹豫”,就是你不明原因却迟疑了。那请你果断选择“不”这个答案,它能解决80%“犹豫”的情况。剩下的20%,几乎都是“清晰的犹豫”,跟模糊的犹豫不同,你有明确的理由,你清楚地知道你是因为什么而感到进退两难,甚至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内心的矛盾所在。
比如,我来举一个“清晰的犹豫”的例子。有一位女士,她看中了一个新款的名牌包,价格是她三个月的工资,她真的非常喜欢,也很想买,她可以用信用卡来买,但哪怕能分期付款,她也得省吃俭用。所以,她的犹豫是很清晰的,就是针对“现在买这个包”和“接下来的三个月得省吃俭用”这两个选项。
这种时候,如果你犹豫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或下一个决定,其实只需要考虑两点:
1.最好的结果,值不值得你去争取?
2.最坏的情况,你能不能承受?
当你仔细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清晰的犹豫”就会变成“清晰的结论”。但如果你还是无法得出“清晰的结论”,那我的建议还是选“不”,因为留下更多的钱,在99%的情况下都不会有错,而且风险最小。万一你做错了决定,顶多是你稍后再买;但如果你糊里糊涂地购买了,然后又发现自己错了,这个钱你可是换不回来的。而留下来的可能就是做错决定的遗憾和一个没有用的东西。
我们常说一个词——“犹豫不决”,学习了今天这一课,你应该做到的是:“犹豫”时,就“绝不”。
3)让钱一辈子够用的神奇的“4%法则”
过去我们都认为,用多少钱,决定了你能存多少钱。但在存钱的章节里面,我们倡导执行“先存后用”的理念。所以在我们的金钱脑革新后,我们应该对“用”和“存”之间的关系有了新定义:我们存多少钱,决定了我们有多少钱可以用。过去“用”为主,“存”为次; 如今“存”为主,“用”为次。改变的不仅仅是顺序和优先级,还有财富积累的效率。
过去我们总是关注“我们有多少钱可以用”,因为没有存钱的目标,所以答案就是我们的年收入,结果就是赚多少用多少,每年过去,都所剩无几。如今思维转变了,我们更该关注的是“我们应该只用多少钱”,这是为“存款”而服务的问法,也是更为克制的思考。从而我们就能有一个更大胆的假设:既然我们如此克制,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的钱一辈子都用不完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4%法则”。简单来说,“4%法则”就是每一年,你只用目前总收入(目前总存款)的4%,你的钱就能一辈子用不完。根据实际统计,按照这个比例用钱,在FIRE运动(财务独立运动)盛行的美国、日本和韩国,持续30年或以上资金不枯竭的可能性达到了95%。
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要费点功夫,因为里面有一个隐含条件,那就是:为什么每年花4%,一辈子就会花不完?那是因为在这个算法里面,默认了你有一笔本金,且每一年,你的年回报能够达到7%~8%。如果用掉其中的4%,也就是只拿出了“每年投资收益”中的50%~60%作为日常支出使用,所以每一年总能剩下本金和一部分的投资回报,等到下一年,这些剩下的“本金和投资回报”又会成为新本金,如果继续保持7%~8%的回报率,以此类推,你的钱就一辈子都够用。
当然,哪怕一下子做不到回报率那么高,或者回报率真的只有4%,那在短期内,钱也是够用的,只不过每年就剩下原来的本金而已。但你还是要在前几年就学会投资和理财,并清楚以自己的资金量来讲,到底做何种投资最赚钱。因为考虑到通货膨胀率,钱会越来越不值钱,哪怕是100万元,放在今天和放在10年后,它的购买力都是不一样的。而投资理财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平衡通胀,防止金钱贬值带来的风险。
所以,当我们知道每年要用多少钱,也知道了回报率,就相当于知道了,我们到底要存到多少钱,才能提前退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了。公式就是:
你的提前退休金=你的年支出(用多少钱)÷4%
即:
你的提前退休金=你的年支出×25
比如,你的年支出是10万元,那你需要存到的钱就是250万元。但如果你省吃俭用,年支出只要5万元,那你就只需要存到125万元,就可以退休了。当然,上述的“存款、年支出和投资回报比例”,为了通俗易懂、说明原理,只用了最简单的模型来举例。在现实的情况中,这125万元的存款,指的不一定是放在银行的一笔款项,也有可能是一个“存款组合”,其中包含了“房产+银行存款+基金”。意思是,你有可能用房产的形式或基金的形式来存下这笔钱,而这笔钱的收入,只要达到我们刚才所说的条件,就能够养活你。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未雨绸缪,为经济低迷或投资行情不好的时期准备一笔应急金。就按5年来准备吧,具体的算法很简单:
你要准备的应急金=你的年支出×5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年支出是10万元,应急金就是50万元;年支出是5万元,应急金则需要25万元。所以:
你实际要存到的退休金额=你的提前退休金+你要准备的应急金
所以,如果你的年支出是10万元,你实际要存到300万元;年支出为5万元,你实际就要存到150万元,才可以提前退休。我很早就理解了这条公式的妙处——一方面当你支出的钱变少,其实就降低了提前退休的难度,相对而言,达到这个目标的速度就会更快;另一方面,它给了我一个相对合适的理财目标,我不需要盲目追求超级高的回报,因为那也意味着超级高的风险。所以,我从很早就克制自己,也对自己很严格,尽量少用钱。4%法则让我们可以用4%,而一般我就用2%~3%,尽量多地把钱留下来,并研究出了回报可观的组合投资方式。除此之外,我还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创造了一定的收入,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到25岁的时候,我算了一下,这样来说,钱真的用不完。
大多数人之所以缺钱,无非是两大原因:要么就是缺乏目标,他花的所有钱都没有指向,没有办法做加法,辛苦赚来的钱就浪费掉了;要么就是目标不合理,如手头只有50万元,全用来交房子的首付了,后面的生活和还贷款变得相当吃力,并会在一种还钱的负循环当中,难以逃出生天。
我的建议是,年轻的时候,不妨对自己严格一点,因为严格的标准能让你未来的生活更有保障,过得更心安理得一点,也能让财务自由和提前退休更快地成为你的“可选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