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外在奖励的使用提醒

外在奖励的使用提醒

作者: 大寶天天践 | 来源:发表于2023-05-02 18:34 被阅读0次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成长环境都不一样,外在奖励之所以发挥了积极有效而且持续的作用,实际上是因为下面这几点。这也是我们思考和制定任何奖励制度的前提。如果大家想在家里实行奖励制度,下面的内容可以作为参考,当然也要结合孩子的性格和环境来适当优化。

1.奖励制度针对的是孩子内心接受的事情。

让孩子真心喜欢上目标很重要。如果孩子不是真心喜欢“奖励目标”,那么执行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就是痛苦并且有强迫性的。如果孩子本身就排斥某一个活动,那么奖励制度就很难激发孩子实质的内在动力。

2.特定的奖励制度更适合针对某个想让孩子改变的短期行为。

在家庭环境中,适合用贴纸、积分奖励制度的场景是想要调整孩子行为的时候。记住调整的是一个坏行为,比如孩子暂时性的用眼姿势问题,可以通过显著、简单的行为来调整,并且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这个时候,借助外部的奖励方式就可以帮助孩子加速这个改变。

好的奖励制度一定是有明确目的,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的。如果孩子在用眼习惯和吃饭坐姿方面都让你担心,那么你可以抓住两者的一个共同点来一起制定奖励制度,比如针对“坐姿”这个共同点来调整。这会帮助你简化规则,也能让孩子学习如何举一反三。

跟短期行为相比,孩子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为并不适合使用外部奖励制度。比如学习、吃饭、睡觉等行为就不适合使用外部奖励制度。无论使用哪种外部奖励制度,都容易削弱孩子在长期学习、自主吃饭和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方面的内在动力。拿学习来说,最好的激励和强化的方法一定不是依赖外部奖励。如果我们选择用外部奖励来推动孩子学习的话,会弊大于利,给孩子的内在动力造成伤害。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提前意识到的分寸问题。

此外,从零开始培育一个新行为,同样不适合马上使用奖励制度。举个例子,你还没有观察孩子是如何用眼和学习的,就开始在孩子用眼和学习之前采用积分制度。这样做往往容易让孩子只盯着积分制度来了解你的用意,让孩子出现理解偏差,本末倒置。

3.提前确定规则和奖品。

让孩子认同整个过程和计划,并且能够自主参与,可以使孩子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选择,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去游乐园,还是兑换一些之前没吃过的冰激凌,亦或满足孩子的一个小心愿。这些都可以开诚布公地谈,让孩子清楚结果和目标。

4.为调整计划设定时限。

不是孩子每做好一次,就给他一个奖品作为奖励,这样的奖励制度很容易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完成整个计划需要多长时间,孩子们需要攒够多少贴纸才能兑换奖品,这些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安排。

5.奖励不能太高、太频繁。

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容易过高,比如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提出100天打卡的计划,这是比较难实现的。如果奖励太难兑现,那么奖励也没有意义了。因为孩子会感到挫败,或者很快就忘记了奖励制度。比较合适的奖励计划是能够在一周、半个月,最长一个月内完成的。

父母不要对孩子承诺金额过高或者超过父母心理预期的奖品。有时候,孩子提出的愿望超出了父母的预算范围,比如孩子想要一个iPad或者出国旅行,就不适合用来做奖励。此外,在制定奖励制度时,也不建议直接用钱来奖励孩子。在奖励制度中,用代金券或者积分卡的方式来进行虚拟交易,都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达成有效协商。

奖励制度也不能频繁使用,不能这个月为了鼓励孩子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而用了贴纸奖励,下个月为了鼓励孩子矫正吃饭坐姿再用贴纸奖励,这样容易让孩子厌倦,或者只盯着奖励制度来做事,减弱奖励制度的效果。

6.奖励制度一定要有妥善的退出机制。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行为改善,那么应及早结束这个制度,并在结束之前举行一个富有仪式感的活动,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过程的美好,记住活动的意义。

我们要关注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好的行为并进行鼓励。一定要记住,任何外部奖励都没有父母发自内心的赞赏和肯定对孩子的行为引导更有帮助。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更重视的是过程、细节,并非表面上的结果。当孩子对整个体验和参与过程感觉良好的时候,这种积极的感受也会延续下去,让孩子能够更加注意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改变,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奖励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如果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奖励制度,你的目的一定不能是控制孩子,不能是让孩子每一次都做到你要的结果。对于任何教养工具,唯有清晰、宏观地把握好尺度,时刻关注孩子的反馈,才能够真正在实操中做到不偏不倚。不要在借助工具的时候反而被工具主导,孩子最需要的是跟父母的亲密联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外在奖励的使用提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xz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