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真正接触历史之前,我曾一度认为历史应该是艰涩难懂的,并非我这样一介大学生可以思辨甚至是批判的,我也曾一度认为我所阅读的相关历史书籍也只不过是套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了解一些故事情节罢了。当我真正加入历史教育学这门专业后,被强硬灌输学习历史需要批判精神与怀疑精神时,我才开始对历史有一丝共鸣,于是选择再一次捧起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
大部分的历史专业教科书或《明朝那些事儿》都是从明朝整个历史事件的纵向梳理其来龙去脉,而黄仁宇先生则选择站在整个“大历史”的角度,将万历十五年1587年左右作为一个横截面,精选了六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依次作解剖,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在我看来,万历十五年,既无外患内忧,又无强敌环视,国中少无天灾,君王勿滥民力,一切都平淡而又索然无味,可黄先生却偏偏在这平淡无奇的万历年里,开启了一种史学平民化的写法,演绎自诩为“大历史”观的史学新论,一笔一划地勾勒出其背后宿命论的悲剧。
一、“制度木偶”万历皇帝
所谓天子骄子——万历皇帝, 看似辉煌拥有普通常人所无的江山与美人、财富,实则却无法逃脱其宿命——他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是这个以儒教为主的社会背景下强制灌输敬重天道、不能轻浮造次的木偶。被臣下恭维为绝对的道德标准却在臣僚伦理道德教育下长大,对郑氏的一往情深终生不渝最终却无法赢得立嗣的胜利,拥有万里江山却除定陵观察外出三十多年从未走出紫禁城一步,每天功课脱离不了经书、书法、历史的枯燥甚至到最后消极怠政主持殿试出题“无为而治”,万历皇帝登上天子宝座的十五年早已被繁重的、日复一日的仪式折磨得丧失了斗争的意志与决心,对其与臣僚对立的政治斗争也深感厌倦或说是绝望。万历皇帝的宿命本该如此?是的,他没有选择的权力,文官集团的利益及儒学的道德礼仪,早已注定他只不过是活着的祖宗牌位,走早已设定好的命运路线。 二、“位极人臣”首辅大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大人——张居正、申时行,智慧的象征及在人事权起决定作用的张居正、兢兢业业及努力演绎好“和事佬”角色的申时行也无法逃脱这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大历史一口咬定的宿命——身败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张居正监管万历的教育事务辅助年幼的万历坐稳王位、十年新政力图改变文官机构作风实现国富宾强的美好理想,最后却因触碰了错综复杂的官员关系,严重威胁了文官集团利益,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造致死后被彻底清算。申时行对待文官臣僚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事方针,善于洞察事情的阴阳,对待皇帝则用“显谏者不弱潜移为妙”的高明手段,最后任期八年中,依旧无法做到功德圆满弥患补缺,落得一个最大功罪——没有生死力争让万历皇帝放弃废长立幼的念头。位极人臣的首辅大人也无力挽救慢慢陷入“宪法危机”、制度问题积弊已久的帝国,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任由历史命运欺压。
三、“清官模范”海瑞
有教养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精神的读书人——海瑞,一身正气、极端的廉洁、诚实,堪比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实行者,即使声望已被整个帝国公认也无法逃脱被文官弹劾宿命——被迫退休回原籍闲居,甚至被贴上“奇特、怪癖、执拗”标签。前人与今人的宿命,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充分重视法律作用并且执政不阿,始终恪守儒家思想的海瑞,《人民的名义》里奉行“有腐必反,有贪必查”、为人公平公正的侯亮平,不得不让世人将其两者联系起来,历史循环往复,其阶层宿命却没有因此改变,不懂得合乎时代潮流、圆滑处世规则只会让其清官宿命恶性循环一遍又一遍,这是清官的不幸也是法治社会的不幸。
四、“勇于创新”戚继光、李挚
战略上深谋远虑拥有创新改革精神的高级将领——戚继光,追求个人自由特色鲜明的儒家信徒——李挚,孤独将领戚继光看到低能的军事制度将要危及真个帝国安全,明白改革已为时所必然,强调求实精神和长远的目光,私人打造一支由青年农民为主的长久性军队,尽管如此,却依旧难逃宿命的戏弄,他所推行的新军改革制度、改进武备的所作所为使文官集团胆颤,虽然受到张居正的赏识,但大部分来自文官集团的意志成为其不幸遭遇的源泉,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最终在贫病交迫中死去。除其以外,还有对社会具有理智关心的思想家李挚,其一方面拒绝传统的历史观厌恶虚伪的道德伦理,另一方面又难以与儒家脱离关系其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最后只能在形而上学上找到安慰——矛盾,其宿命是以悲剧性结束,剃度为僧自刎两天后才脱离苦海,“七十老翁何所求”。,他提出的“穿衣吃饭即人伦道德”在现处生活时代并无不妥,但在李挚所处的时代则为异端,我们不难想象到在“大历史”背后其宿命极为悲哀,甚至是悲痛。
1587年,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大明帝国的尽头,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李挚无一能逃离宿命,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名裂,个人的努力在所设定的历史环境下局限于时代格局的况下如同蜻蜓点水,终究拧不过宿命,也挡不住大历史潮流的发展,最后只能接受其衰落与灭亡,让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多了一种角度罢了。
希望我能养成看书后懂得输出的习惯,而不是一味的输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