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李笑来文选回顾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如果做人不迷信,那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如果做人不迷信,那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作者: 望月从良 | 来源:发表于2018-01-22 11:21 被阅读34次

打小我就遭受一个严重的困,那就是我患上严重的鼻炎。一到季节交替时刻,我便打喷嚏,流鼻涕,而且附带严重鼻塞,晚上甚至因无法呼吸而睡不着觉。父母带着我四处寻医问药却始终不见起色。既然科学无法解决问题,而人又不断遭受问题的侵扰,于是各种魑魅魍魉便从内心升起,家人便认为我或许遭受到一些“脏东西”的侵袭。

论到驱魔去邪,自是老人家的专才。奶奶经过多方查探,不知哪搞来一个神奇的方子。在春节前的某一天,据说是阳气比较旺盛之时,她拉着我走向村口的一棵千年古松,路上绝对不能说话,一说话就泄了阳气,法子就不生效。有时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却会换回奶奶的白眼和一顿批骂,然后又得中途返回家里再重新走过。反复好几次后我终于能安静的走到古树下,她二话不说,捡起树下一块石头,狠狠的在我鼻梁上刮几下,接着对我稚嫩的小脸左右开弓,啪啪啪打得我满脸通红,无缘无故挨打,心觉委屈但又不能叫出声来。仪式完成后,奶奶欣慰的对我说:“不要担心啦,病肯定会好。” 在她安慰和鼓励下,我衍生出自信,鼻炎对我的打击也不再像原来那么严重。

诚然,我的鼻炎并未治愈,每到温寒交替之时,我还是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然而在我最难受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一经历,忍不住嗤一声笑出来,然后病痛的折磨就没那么痛苦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奶奶的迷信不啻为一剂良方。

村口老树.jpeg

我曾经对迷信抱有排斥,鄙夷,不屑的态度。一直觉得迷信代表着底层老百姓的无知与愚昧,也是邪恶的反动统治阶级利用封建礼教打压剥削老百姓的丑陋伎俩。上学时,学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药》,文章说的是,底层良民老栓,其小儿小栓患上“痨病”,也就是肺结核。这种病在当时无法医治。但社会上却传有一只“特效良方”,据说用一只白馒头,沾满人血,然后一口吞下便可治愈肺痨。老栓四处打探,耗尽家财终于托人给他带来一只血馒头,馒头上的血从哪来的?是英勇的革命烈士夏瑜为推翻封建统治起身革命,然而却遭受亲戚夏三叔出卖,被军阀逮捕并处死,老栓托人花钱买通刽子手,在行刑后,用革命英雄的鲜血沾了馒头,并以此做为痨病良药。

这些无知,愚昧,懦弱的底层老百姓居然吸食为解放他们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的鲜血。自从读过鲁迅这篇课文,然后再看到日常生活中,人们搞封建迷信的各种仪式中,那副念念有词,两眼呆滞,满脸诚惶诚恐的神态时,我便有说不出的反感和厌恶,它让我想起那只滴着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褪去愤青的外衣,对原来很多看不惯的事情也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如果人类不迷信,人的生活思想将会像一条晒干的咸鱼,又咸又糙,没有一丝水分和细腻。早期人们不理解气象原理,打雷下雨时老祖宗便认为那是雷公电母在做法,这种迷信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却充满了浪漫的想象,这种想象所包含的情绪感受,让脆弱的人们有了勇气与力量,把自己从风吹雨打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并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生机。

如果人类不迷信,人类便不可能繁衍生息到今天,如果我不接受迷信,那么我也不要过‘日子’了。这里的‘日子’不仅仅指生活,还指代日历上的‘日子’。我们现在都依据阳历来安排生产生活,阳历来自于西方,因此对应每个月份,在英语中都有专门的单词描述。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september'意思是九月,事实上它原指七月,而且该词的前缀'sept'在拉丁语中意思是‘七’,它之所以指代九月,完全是凯撒大帝迷信的结果。

屏幕快照 2018-01-09 上午10.42.24.png

不要以为草根小市民才迷信,王侯将相迷信得更无底线。凯撒的英文名为Julius.Caesar,不难发现,他的名Julius跟七月的单词July几乎如出一辙。他本人出生于七月,于是觉得这个月份理应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要是这个月份被他人占据,那么他就有可能被颠覆。于是他下令七月不再叫'september',而必须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从此七月的拉丁文为Julius,转换成英文后成为July,于是'september'只好委屈的成为八月。

然而迷信并未给凯撒带来福音,没多久他就遇刺身亡。他的继任者是义子屋大维,他对老爸有样学样,也要占据自己的出身月份。他八月出生,于是以自己的帝号‘奥古斯都’来命名八月,于是八月就叫'August',但八月只有30天,奥古斯都大帝怎能受得了这委屈,于是强令历法官把原本属于九月的第31天抽出来给八月,从此九月便只有30天,七月八月接连都有31天。由此'september'再次往后挪,变成了九月。

迷信就是这么深刻的影响了人类几千年。如果我不接受迷信,那么我便没有资格过一月份,更不能在这个特殊时节里,享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破旧立新的新年感。阳历一月其英文名叫‘January',这个词的本意叫'门神月'。Janus是古罗马的门神,它的作用跟我们贴在大门上的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类似。据说Janus还是天宫的守门者。

janus.jpeg

他掌管着一天,一月,一年的开端和结束。他既是开始之神也是结束之神,既代表着善始也意味着善终。Jannus是 一脸两面,一面朝东,代表日升,开端,未来,一面朝西,代表日落,结束,过去。每年的头一月,既是开端,也是结束。是未来与过去的交融,是前瞻与回望的传承,因此罗马人认为,一月这么特殊的时节,应当属于Janus。

如果不迷信,人便无法脱离动物性本能,也就无法升华出人类独有的’人性‘。迷信在某种程度上,是人试图超越时空阻隔的情感表达,是人们在心灵上,驱散生离死别的阴郁,从精神上向死黑暗的幽冥世界注入一丝温暖的阳光。正因为有迷信的存在,人们构造了灵魂,因此便在精神层次超越了物理终结所带来的无限虚空。

人生面临最大的未知,莫过于死亡。我们永远无法得知,两眼一闭,呼吸一停,人会进入一种怎样的状态,亦或是坠入永恒的虚无,因此人最大的迷信原生于对死亡的恐惧。我对中式葬礼仪式颇为不满,人死了,本是由无限的喧嚣进入永恒的宁静,但是在葬礼上总是各种吹拉弹唱,敲锣打鼓放鞭炮,最让我扎心的就是吹起那撕心裂肺的唢呐。我一直困惑,你这不是让死人不得安宁吗。后来我才慢慢理解到,人们这么颇费周折,实际上是想把逝者折腾得醒过来。

衣服.jpeg

在南方有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死亡仪式叫招魂。招魂者是与逝者有亲密关系的人,拿着逝者的衣服,从东边屋脚登上屋顶,在屋脊处停下,面朝北方,一边挥舞死者衣服,一边呼喊“XXX,回来吧。”,呼喊三遍后,招魂者会把衣服放入框内,带回灵堂,覆盖在逝者身上,这意味着灵魂回归到肉身。

当然,对死亡的迷信并非总是那么压抑,很多时候它却充满了温情与暖意。去年有一部口碑极佳,感人至深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它的主题就构建在死亡迷信所引发的亡灵上。《寻梦环游记》提出一个观点,这观点在很多文化的死亡迷信中广泛存在着,它说死亡并非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被活人遗忘才是。一个人就算死去,肉身与草木同朽,但灵魂却进入异次元的幽冥世界。因此人死并非完全消失,变成永恒虚无,只要在活着的世界里有人惦记他,并记得在阴阳两界接通的日子里祭祀他,那么他就不会消失。并且只要在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记得他的样子,想起他的故事,哪怕他死去多年,凭借这一层联系,他便能在世界的另一头继续存在下去。

这种浪漫的迷信,让我们在冰冷的死亡面前,保留着一丝温暖的呵护。我们活着的人,一直竭力对抗衰老,竭力保存清明的记忆,这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是这种努力能化作一种养料,滋养在世界另一端的亲人。同时,我们也确信后人会以相同的方式铭记我们,当有一天,我们不得不与这个世界告别,踏上未知的幽冥通路时,我们也会充满信心,我们确认自己并非烟消云散,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爱‘,与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保持着心灵上的沟通和联系。于是死亡便不再恐怖,《寻梦环游记》用一种温暖的解释为我们驱散生命的寒意,倘若没有对死亡的种种迷信,我们内心便无法感知到这种温暖的怀抱。

有个温暖的成语叫相濡以沫。话说两条鱼被搁置在干涸的陆地上,它们从口中吐出泡沫,滋养对方。母亲的子宫充满了水分和养料,人在妈妈的自宫中,就如鱼在水中,当人出生后,就如鱼儿掉入干堤,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在干涸中风化,然而迷信就是在干涸中滋养我们的泡沫,没有它,我们将活的干燥而又拧巴.....

欢迎关注公众号,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


文章公众号.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做人不迷信,那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yv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