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博韦商务沟通》P270
【R•阅读原文片段】
为了拿出有说服力的分析性报告,在选择最有效的组织策略之前,要考虑你的受众的可能反应。持接受态度的受众。当你估计你的受众会表示赞同时,采用能够把重心放在结论和对策建议上的结构(直接方式)。对持怀疑态度的受众。当你估计你的受众不同意你的看法甚至有敌意时,采用能够把重心放在支撑你的结论和对策建议的理论依据上的结构(间接方式)。
(要根据受众可能的反应来决定结构是直接方式还是间接方式。)
I•拆书家讲解引导
表达的时候,应该先说事实,还是先说观点? 在向领导汇报或跟人讲道理的时候,是开门见山好,还是娓娓道来好?
二者的区别在于,是结论先行还是观点先行,然后适当举例(直接方式),还是从事实与论据切入,最后引入自己的观点(间接方式)。
多数人会依照自己的性格和习惯来决定表达的顺序;性子急的就开门见山亮观点;性子慢的,就水到渠成慢慢讲。
还有些人说,不应该依据自己的性格,应该依据受众的性格;如果领导性子急,就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否则就娓娓道来。
强调一下,间接方式的表达,要求在开头的时候受众根本听不出你的观点是什么。等你亮出观点的时候,他们已经跟着你的思路走了很远了。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直接方式成功案例
6月份,在某城市的一个茶馆,一个经常交流的朋友,很苦恼地找我寻求支持,说她10岁的女儿不听话,很叛逆,很多事情(早上起床拖拉、不愿意学钢琴、学英语等等)她屡教不改,就算用打来惩罚也不改。看着她纠结的样子,我满心疼的,心疼她也心疼她女儿,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我:你站在你女儿的对立面在跟她对抗。(直接说观点)
她:明明是女儿跟我对抗,我说什么她都不听。为什么说我在跟女儿对抗呢?
我:如果你是女儿,当你做事情的时候,有人一边在旁边教育,你是什么感受?
她:我也会对抗,我老公就这样对我,我一边做事,他就一边教育我,我就偏不这样做。
我:那么如果你站在女儿的同一边,去感受她的感受,你会怎么做呢?
她:我不知道,但是她起床拖拉会迟到的呀,不去学习会跟不上啊。
我:如果她迟到,你就跟她一起面对咯,如果她自己不愿意学习的话,你逼她学,她只会反抗。你不想她迟到,其实你在乎的是你自己。她目前不是一定每天准时,她自己迟到后,自己去面对,我相信她也会有成长,你就只需要陪伴就可以了,用几次的迟到,换来她要自己准时,这是值得的呀。(大量的直接观点)
她:那我回去跟她沟通试试。
我:你跟她沟通的要点就是要让她感受到,你是站在她同一边的,而不是对立面。
结果她回去跟孩子沟通后,效果非常显著,并发微信给我,截图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6506/d4c95e0adbd7a543.jpg)
结合理论点的学习:我的受众是我的朋友,对我很认可,所以采用直接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直接的结论能够引起对方的好奇和警醒,能够更加重视接下来的交流,这样自己的说话的分量会在对方的心中很重。
直接方式失败案例
很久以前的一次课程里,我是助教身份支持学员学习,坐在教室后面。老师在台上讲课的时候,远远看去,有个学员就在下面不断摆弄手机。甚至老师讲得很精彩的时候,他还在摆弄,看得我心里很不舒服,觉得这个学员不尊重老师,也不尊重课堂。
所以我就直接过去微笑着跟他说:“上课认真点,不要一直玩手机。”(观点+命令)
这个学员生气地把手机递给我看:“你看我在做什么?”
我这时才看清楚,这个学员是拿着手机在记笔记。结果我自己哑口无言,学员也不开心。
这次沟通的失败,是源于自己虽然面带微笑,但心里带有自己的情绪。结合理论点的学习:如果是很认可、熟悉我的人,我相信这样说话是不会让学员有情绪的。关键是在受众对自己不接纳、不认可。
间接方式成功案例
平时讲课常涉及到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内容,讲课的过程可以视为一个间接方式表达。
影响圈:是一个人或企业可以影响到的范围。
关注圈:是一个人或企业不能左右其结果,但愿意关注的范围。
我们从跟别人聊天中就能感受得出来他是在影响圈还是在关注圈,比如:有人开口就跟你谈论国家领导人的政策怎样怎样,美国的决策会让经济形势会怎么走向。而自己作为老百姓,面对这些无能为力。我们听到他是在哪个圈?关注圈。而另外还有些人聊天就聊今年的形式下如何增加公司业绩,如何做好团队建设,如何打造企业文化。我们听到这些人是在哪个圈?影响圈。
也对应我们自己,每天将精力放到哪个圈?你是每天在为国家政策的不断更改而抱怨,每天关注一些无聊的短视频、段子,每天谈论着一些无关紧要却又毫无用处的事情?或是每天踏踏实实把手头工作做好、做到极致,每天学习让自己进步一点点,每天向身边的人散发出阳光和正能量?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量是积极,使自己的影响圈不断扩大。
而消极被动的人则全身关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的弱点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做受害者。(第一层观点)
现在大家对影响圈和关注圈有了一定的理解了,我想问问,影响圈和关注圈的界限如何区分?
比如孙中山先生,当时只是一名医生,但每天都嚷嚷着要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推翻满清政府是当时远远超过孙中山先生能力范围的事情,这是不是把精力放到了关注圈?孙中山先生是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人?影响圈和关注圈由什么来决定?
影响圈和关注圈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是否愿意把事情纳入自己的影响圈,并为之努力行动。(第二层观点)
每一次讲完这一段时候,都能让学员更能清晰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积极主动。结合理论点的感悟:间接方式的表达能够让受众思考得更加深入,尤其对于不熟悉自己的受众的时候,由浅入深地代入,受众会慢慢对自己的观点更加接纳。
间接沟通失败的案例目前没有找到,面对熟悉的人,其实无论用直接还是间接方式,对方认同自己观点的时候居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