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生命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此刻。他的认知没有道德和信仰,只有感受。当局者的迷是真诚情感里的荒谬。旁观者的清是冷漠夜色里的温柔。
“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这是小说开头男主默尔索的独白。这一句奠定了整部小说的基调。默尔索的冷漠。这种冷漠并非通常意义的冷漠,读完整部小说我会感觉到这种冷漠更近乎《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里的不仁。
小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默尔索现实生活事实的交代,第二部分是对法庭审判经过的描述。最精彩的部分,戏剧冲突最直接的部分在第二部分法庭审判。
村上春树随笔集《终究悲哀的外国语》中说:“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这也是我看完《异乡人》后最大的感受,每个人身体里都会有一部分东西让你即使置身人群,仍旧感到孤独无依。默尔索只是将这一点做的更加彻底更加纯粹。母亲离世,他没有媚俗的眼泪;行为不轨的邻居雷蒙问他是否愿意做他的朋友,他答应了;女友玛莉问他是否爱自己,他说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可见,默尔索对待世俗世界里的孝顺,品德、交友、爱情,婚姻等伦理体系里的概念是怀疑的,说敢于说不的。他不屑于给出标准答案,他在乎的不是过去和未来,只有当下的感受。参加妈妈葬礼时天气的炎热,海滩边开枪杀人时天气的炎热,为母亲守夜时咖啡的温暖,夏夜微风拂过皮肤的舒爽,夜里飘来的花香都被他细致地感受到。书里最美好的描写我觉得几乎都出现在对当下感受的描写上,特别是默尔索与玛莉之间交往细节的描写,这与法庭上恶毒的审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本想说默尔索与世俗世界保持疏离,后来我发现这不是保持与疏离的问题,而是他们之间本就横亘着无桥的沟壑,这道沟壑也许是主动选择,也许是被动形成,但无论如何,无法逾越。他不在乎世俗世界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他在乎的只有当下的感受。
另外提一笔,在默尔索应邀去朋友马颂家海边的小木屋度假时,看到马颂的家庭生活,他第一次萌生了结婚的世俗想法,可是后来发生的法庭审判让这微弱的希望彻底覆灭。也许,人间真的不值得!
如果我们只想活的像一颗树,一座山,像自然万物,是不是终究只能无处容身,死路一条。默尔索的活法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默尔索存在的意义在于让世人保持一种面对世俗世界的清醒。也许默尔索的故事让人觉得荒诞,而“荒诞正是清醒的理性对于其局限性的承认。”
小说结尾处摩尔苏的内心独白:“仿佛那场暴怒净化了我的苦痛,掏空了我的希望;在布满预兆与星星的夜空下,我第一次敞开心胸,欣然接受这世界温柔的冷漠。体会到我与这份冷漠有多么的相似,简直亲如手足。”
记得李志的一首歌《梵高先生》“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星空和黑夜,西去而旋转的飞鸟。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他活得不像一个凡人,但更像一个人。
网友评论